ID: 24267375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诊断性测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日期:2025-11-03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32次 大小:301867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河南省,测试,答案,PDF,试题,语文
    语文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 1 2 3 6 11 12 15 18 19 A C B D C B A D 二、非选择题。 4.(每点1分,共4分) ①制定公开基准和评估标准,加强安全监管。 ②明确AI系统局限性,医生需引导患者正确使用AI,避免过度依赖。 ③扩大训练数据的多样性和代表性,减少有偏见的反馈循环。 ④推动跨学科合作与持续模型验证,降低数据集获取成本。 5.(每点2分,任答3点给6分) ①结构严谨有序:材料二采用总分结构,先总述GMI面临的挑战,再从四个维度展开具体分析,层次分 明,具有内在的逻辑性。 ②论证方法得当:选择合适的论证方法,采用了举例论证,因果分析等方法,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逻辑的 严密性。如用疾病预测模型操纵案例证明所造成后果的严重性。由LLM容易受到训练数据固有偏差的影响 的原因分析,得出“亟需更广泛、更具代表性的数据集”的结果。 ③语言准确严密:使用“部分原因”“在一定程度上”等限定词,避免表述绝对化;运用专业术语,如LLM、 多模态数据集等准确的词汇,确保信息传达的精确性和严密性。 ④论证逻辑的严密性:每个分论点既指出问题,又提出解决方向,如解决基准问题需“制定公开基准”,解 决“偏差问题”需“更广泛数据集”,从而形成从问题到对策的完整链条。 8.(每点2分,共6分) ①战争对人性的异化:战争将“我”变成了双手沾满鲜血的“野兽”,这种身份的扭曲,让“我”无法再以 战前的心态面对家庭,感觉家如同需要适应的“参观”场所。 ②母亲与“我”的情感隔阂:母亲的担忧停留在“儿子是否活着”的层面,不理解战争给“我”带来的内心 痛苦,这种情感上的隔阂,让母亲觉得我的态度像“陌生人”,进而使“我”产生自己是“客人”的感觉。 ③“我”与母亲沟通的困境:“我”目睹并参与残酷杀戮,内心充满恐惧与负罪感,却无法向母亲诉说,因 为一旦说出,“我”可能会“失去她”,这让“我”在归乡后仍处于隔绝状态,如同做客的陌生人。 9.(每点2分,共6分) ①《荷花淀》聚焦白洋淀地区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生活和斗争,以水生嫂等妇女在战争中的成长,折射出全 第1页共4页 民抗战的集体意志,体现了反抗侵略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民族抗争的力量。 ②《西线无战事》(文本一):以一战西线战场为切入点,通过战壕生存、血腥战斗等场景,表现战争对人性 的摧残与异化,揭露了战争的罪恶。 ③《西线归来》(文本二):关注战后士兵的精神困境,通过“我”与母亲的隔阂、杀人记忆的闪回,展现战 争对个体心理的长期创伤,揭示战争对人性的永久性伤害,体现反战的主题。 10.(每处1分,答错一处不给分,共3分) BDG 13.(8分) (1)求学的人一致跟随他,弟子遍布天下,世上于是有了“阳明学”的说法。 (“学者”,求学的人:“翕然”,一致的样子;“盈”,满、遍布,三处各1分,句意通顺1分,共4分。) (2)(你)又说“功夫次序不能没有先后差别”,这恐怕是自相矛盾了吧? (“次第”,步骤、次序:“不能不无”,双重否定表肯定,译为“不能没有”“必定有”;“无乃…乎”是固 定句式,表推测反问,译为“恐怕…吧”“难道…吗”,三处各1分,句意通顺1分,共4分。) 14.(每点1分,共3分) ①学习要专注且深入思考。②学习要敢于突破固有思维。③学习要注重知行合一。 16.(每点3分,共6分) ①袁诗情感积极昂扬,表达了及第后的喜悦与感恩。袁诗中“金榜高悬姓字真,分明折得一枝春”直抒及第 后的激动:“九万抟扶排羽翼”以大鹏展翅的典故喻指前程远大,洋溢着对未来的憧憬;尾联中“升平时节 逢公道”表达了诗人对所处时代和科举制度的赞美。 ②郑诗情感悲喜交加,表达功名迟来的遗憾与亲情缺失的痛苦。郑诗中“举家欢喜又增悲”开篇即点明悲喜 交织的情感;“十载征途发达迟”流露出对功名迟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