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衣》同步练习(一) 2025-2026学年 高教版(2023)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一、知识积累巩固 1. 下列关于《诗经》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 B.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 C. 常用赋、比、兴手法,与“风”“雅”“颂”合称“诗经六义” D. 《无衣》选自《诗经·大雅》,是一首激昂的征战诗 2. 下列对“王于兴师”中“兴”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兴盛,兴旺 B. 发动,起兵 C. 兴起,产生 D. 高兴,愉悦 3. 下列句子中,与“修我甲兵”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 屠惧,投以骨 D.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 后世多将军队中的同事称为“袍泽”,这个词源自《诗经·秦风·无衣》中的哪两句( ) A.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B.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C.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D. 修我戈矛 / 修我矛戟 5. 下列对《无衣》艺术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诗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感染力 B. 每章开头的“岂曰无衣”运用反问句式,强化了情感表达 C. “戈矛”“矛戟”“甲兵”等意象运用了比兴手法,暗示战争的残酷 D. 诗歌以铺陈的方式描写备战过程,属于“赋”的表现手法 6. 下列对“与子偕行”中“偕行”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一同准备 B. 一同奋起 C. 一同出发 D. 一同休息 7. 下列关于《无衣》创作背景的表述,符合史实的一项是( ) A. 创作于战国时期,反映秦统一六国的战争场景 B. 诞生于秦襄公时期,为抗击西戎、保卫国土而作 C. 是秦哀公为讽刺君主穷兵黩武而创作的讽喻诗 D. 写于安史之乱后,表现士兵流离失所的痛苦 8. 《无衣》中描写将士们修整甲胄和兵器,共同奔赴战场的句子是( ) A. 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B. 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C. 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D.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9. 下列对诗歌中“同袍”“同泽”“同裳”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三者均指衣物,体现了战士们的物质匮乏 B. 词语替换体现了重章叠句的特点 C. 反映了战士们团结互助的情谊 D. 后世以“袍泽之谊”代指战友之情 10. 下列对《无衣》情感基调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悲凉哀怨 B. 激昂慷慨 C. 闲适恬淡 D. 愤懑不满 二、解释横线上的词 1. 岂曰无衣: 2. 与子同袍: 3. 王于兴师: 4. 修我戈矛: 5. 与子同仇: 6. 与子同泽: 7. 修我矛戟: 8. 与子偕作: 9. 与子同裳: 10. 修我甲兵: 11. 与子偕行: 三、课文理解 阅读《无衣》全文,完成下列题目。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1. 诗歌开头“岂曰无衣?”以反问开篇,有何表达效果? 2. 分析“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三句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3. “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三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体现了怎样的情感递进? 4. 朱熹认为这首诗体现了秦人“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的气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5. 全诗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6. 结合诗歌内容,说说《无衣》被称为“战歌”的原因。 7. 诗歌中“王于兴师”一句在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8. 这首诗表现了秦国军民怎样的精神品质? 四、课外阅读 (一)阅读《诗经·小雅·采薇》(节选),完成下列题目。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1. 下列对“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乐景写哀情,反衬战士出征时的不舍之情 B. 以哀景写乐情,表现战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