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79032

【核心素养】5.16.2 人体的感觉和感觉器官 教案--苏教版(2024)生物八年级上册(含教学反思)

日期:2025-11-10 科目:生物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92次 大小:103714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苏教版,教学,上册,八年级,生物,2024
  • cover
/让教学更有效高效备课|生物学科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与 核心素养 生命观念:能准确描述眼、耳、皮肤的主要结构,理解各结构在感觉形成中的协同作用,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知晓视觉、听觉、皮肤感觉的形成过程,认识人体通过感觉器官获取外界信息并适应环境的生命活动规律。 科学思维:能通过分析近视、远视的成因,推理出矫正眼镜镜片类型的科学依据,培养逻辑推理能力。结合“测试听力”实验数据和“中学生近视成因调查”结果,进行归纳、分析,得出科学结论,提升数据解读与归纳总结能力。 探究实践:参与“测试听力”实验,能规范操作实验步骤,准确记录实验数据,提高实验操作与数据记录能力。分组完成“中学生近视成因调查”,学会设计调查方案、制作调查记录表,掌握调查法的基本流程,并能在小组内交流分析调查结果。 态度责任:认识到眼、耳等感觉器官对人体的重要性,树立保护感觉器官的意识,养成科学用眼、用耳的良好习惯。关注残疾人的需求,思考如何为残疾人提供帮助,培养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 学习重点 通过观察眼球、耳的结构示意图,结合教材文字描述,准确说出眼、耳的主要结构及各结构的功能。通过梳理视觉、听觉的形成流程,清晰阐述外界信息如何通过感觉器官转化为神经冲动,最终在大脑皮层形成感觉的过程。 学习难点 通过分析眼球前后径、晶状体曲度与物像落点的关系,理解近视、远视的成因,并推理出近视(凹透镜)、远视(凸透镜)矫正的科学原理。通过组织“中学生近视成因调查”,引导学生将调查数据与实际生活结合,分析出科学用眼的具体措施,实现理论知识向生活实践的转化。 【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观察法、直观教学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眼球结构模型、耳结构模型;视觉形成、听觉形成的动画视频;“中学生近视成因调查记录表”模板;“测试听力”实验所需的机械秒表、耳塞(或棉球);PPT课件(包含知识点梳理、图片、问题等)。 学生准备:提前预习教材中眼、耳、皮肤感觉的相关内容;以小组为单位,准备好调查所需的笔、笔记本(或电子记录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展示一组“视觉错觉图”(如文档中提到的“河道”“小船”错觉图),提问:“同学们看到图中的‘河道’和‘小船’,大家觉得它们是真实存在的吗?为什么我们会看到这样的景象?” 学生观察图片并自由发言,教师引导:“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大多依赖眼、耳等感觉器官获取的信息,但这些信息有时会受环境干扰。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人体的感觉和感觉器官’,揭开感觉形成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眼和视觉(20分钟) 眼球的结构与功能 教师展示眼球结构模型和解剖图,结合PPT,依次讲解眼球壁(外层:角膜、巩膜;中层:虹膜、睫状体、脉络膜;内层:视网膜)、晶状体、玻璃体的位置和功能,重点强调:角膜的聚光作用、虹膜调节瞳孔大小的机制、视网膜的感光作用、晶状体曲度的调节功能。 播放“瞳孔大小变化”的短视频,让学生直观观察:昏暗环境下瞳孔放大、明亮环境下瞳孔缩小的现象,理解瞳孔对视网膜的保护作用。 视觉的形成过程 教师结合视觉形成动画视频,分步讲解:外界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折射)→玻璃体→视网膜(形成物像,感光细胞产生神经冲动)→视神经→大脑皮层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视觉形成过程,教师针对学生表述中的漏洞进行补充和纠正,确保学生准确理解。 近视的成因与防治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大家身边有近视的同学吗?结合生活经验,你们觉得近视可能和哪些习惯有关?” 教师结合教材内容,讲解近视的成因:眼球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曲度过大→物像落在视网膜前方→看不清远处物体;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