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考试卷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下)前五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古代印度某经典著作记载:“尔时,大王即唤众盲,各各问言:“汝见象耶?”众盲各言:“我已得见。”王言:“象为何类?”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这一“盲人摸象”的故事折射出古代印度 A.哲学思想丰富 B.宗教信仰多元 C.文化交流频繁 D.社会阶层复杂 2.图1所示为公元前2000年亚述地区的一份契约。据此可知,当时亚述地区 因尼比的儿子阿帕丕从阿拉德·基比的儿子别尔·阿沙里达那里按照城市院(领导亚述的全部经济和政治生活的机构)所定重量取了1他连特又6明那(30公斤左右)的铅。在7个月的期限内,他只须称(交)出铅的本金。······ 他的田地、儿子和房屋就是铅的抵押品。 ······ (以下是印章、证明人和日期) 图1 A.注重规范商品交易行为 B.金属冶炼技术普及民间 C.私有财产得到有效保护 D.政府全面干预经济活动 3.罗马共和国时期,随着疆域的不断扩大,原有的公民法已无法满足社会需求,于是万民法逐渐形成。万民法适用于罗马境内的各族人民,它突破了公民法只适用于罗马公民的局限,更加注重调整财产关系等经济纠纷。这一转变表明罗马法 A.主要解决经济领域的问题 B.因适应现实需求而不断发展 C.基本摒弃了公民法的原则 D.丧失了维护贵族利益的本质 4.中世纪西欧,教皇有权任免大主教、主教等各级神职人员。其中,大主教管辖特定区域,权力高于普通主教;主教负责管理各自教区,教区之下还设有大量神父,直接面向信众处理宗教事务。不同等级的神职人员,在宗教仪式的站位、服饰及日常职责上均有严格区分。这些现象表明中世纪西欧 A.以规范宗教仪式为核心 B.教会内部管理得以强化 C.宗教思想传播受到阻碍 D.埋下了宗教改革的伏笔 5.图2为伊斯兰教传播路线示意图。由此可推知,伊斯兰教的传播 图2 A.集中发生于7世纪末 B.融合了东西方宗教 C.遭到被征服地区排斥 D.丰富了区域性文化 6.604年,日本圣德太子以中国“礼治”思想为核心,颁布“十七条宪法”,明确提出“国靡二君,民无两主,率土兆民,以王为主”,并要求臣民“承诏必慎,不谨自败”。由此可见,当时日本 A.消除贵族势力巩固王权统治 B.确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系 C.照搬中国礼制构建法律制度 D.借鉴中国思想强化君主权威 7.英国史学家博维尔认为,马里帝国无论从幅员还是财富来说,在纯粹非洲式国家的历史上都是很突出的。这个帝国是印证黑人的政治组织才能的突出范例。以下史实能印证这一结论的是马里帝国 A.建立大津巴布韦石构建筑群 B.与埃及法老通商,垄断香料贸易 C.实行分封制,依附桑海帝国 D.控制西非黄金贸易,设行政分区 8.1500年后,威尼斯人平均每年从亚历山大(埃及)获得的香料数量较1500年前减少了至少三分之二,从贝鲁特(黎巴嫩)获得的香料减少至五分之六,其中欧洲市场需求最旺盛的胡椒,降幅远超其他香料。与此同时,葡萄牙里斯本的香料进口量却激增3倍。对这些变化解读正确的是 A.奥斯曼帝国阻断传统商路导致贸易中断 B.新航路开辟引发欧洲贸易重心与路线双重转移 C.威尼斯因手工业衰落丧失商贸竞争优势 D.欧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