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92240

第二单元 劳动光荣 阅读觉醒 群文串烧 习题课件(共44张PPT)

日期:2025-11-28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16次 大小:23337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第二,单元,劳动,光荣,阅读,觉醒
  • cover
(课件网) 第二单元 劳动光荣 阅读觉醒 群文串烧 建议用时:60分钟 语篇一 (2024广西贵港名校联考改编)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2题。(9分) 雨过山村 王 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注】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乡村四月 翁 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注】 妇姑:指农家的媳妇和婆婆。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B A.王诗首句就透出山村风味,选取典型意象“鸡鸣”“一两家”。“鸡鸣”和人家是村居特征 之一。 B.王诗写诗人雨天经过山村,只见村民们都在忙农活,诗人闲得无聊,只好欣赏庭院中 的栀子花。 C.翁诗中“绿”写树木葱郁,“白”写水光映天。一“绿”一“白”,色彩明丽,都是静景描写。 D.翁诗末句中“蚕桑”“插田”分别照应首句的“绿遍山原”“白满川”,“才”和“又”极富表现力。 【解析】 “诗人闲得无聊,只好欣赏庭院中的栀子花”错误。这里的“闲”运用了拟人的修 辞手法,指栀子花悠然无事地独自“闲”在庭院里(独自开放无人欣赏),通过栀子花之“闲” 衬托人们的忙碌。 2.有人说,这两首田园诗将自然之美和劳动之美和谐地统一在画面里。请选择一首诗简 要分析。(6分) 【答案】 示例一 王诗前两句写雨中几声鸡鸣、一两家农舍、修竹、清溪、村路、板桥, 淡淡几笔,便勾画出一幅优美静谧的山村风景。三、四句写农事,妇姑相互唤着去浴蚕,可 知农事的繁忙。诗人写了雨过山村的所见情景,既富有诗情画意,又充满劳动生活的气息; “闲着”又于幽静的环境中,烘托出紧张忙碌的氛围。(6分) 示例二 翁诗前两句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描绘出明丽动人的自然风光,后两句歌咏江南初夏 的繁忙农事。“才了蚕桑又插田”,化繁为简,营造出乡村四月农家的繁忙气氛。乡村美景 与农事相互照应,和谐统一。(6分) 【解析】 根据题干中的“自然之美”“劳动之美”“和谐地统一”可知,我们应分别分析每首 诗歌所写的“自然之美”“劳动之美”以及二者之间的和谐之美。“自然之美”就是指景物描 写;“劳动之美”就是指劳动场景的描写。 王诗:这首诗前两句写景,通过鸡鸣、一两家农舍、修竹、清溪、村路、板桥等景 物描写勾勒出山村风景。第三句写劳动场景,“妇姑相唤浴蚕去”表明农事的繁忙。本诗 中,既描写了山村美景,又充满劳动生活的气息,具有和谐之美。同时,第四句还用栀子花的 “闲”衬托出了农事的“忙”。 翁诗:这首诗前两句写自然景象,首句从视觉角度着笔,用“绿”和“白”两种色彩对比, 描写出树木葱郁、水光映天的动人景象;第二句则从视觉和听觉角度着笔,诗人以烟霭 比喻细雨,传神地描摹出如烟似雾、细雨霏霏的画面,再写子规啼鸣之声,动静结合,衬托了 乡村的安适与静谧。后两句写乡村劳动场景,第三句点题,第四句用“才”和“又”两个字写 出了农事的繁忙。而且“蚕桑”“插田”分别照应首句的“绿遍山原”“白满川”,劳动之美与自 然之美和谐统一。 诗歌对译 雨过山村 雨里鸡鸣一两家, 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 闲着中庭栀子花。 雨中传来鸡鸣,山村里依稀一两户人家。 小溪夹岸绿竹苍翠,窄窄的板桥连接着一线山路。 婆媳相互呼唤一起去浴蚕选种, 那庭院中的栀子花独自开放无人欣赏。 乡村四月 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一条小河流淌在碧绿的山间, 烟雨蒙蒙中杜鹃在欢快地歌唱。 乡村四月里人们是多么忙碌, 刚刚结束蚕桑的事又要开始插秧。 语篇二 (2025安徽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7题。(19分) 工匠精神既有传承性,也有时代性。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与职业道德有着内在的 一致性。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