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谏逐客书》 任务一:牢固掌握文化常识 讽谏———以婉言隐语进行劝谏,这种提意见的方式往往引用典故说明现实中的问题; 顺谏———用恭顺的语言表达听起来顺耳的意见; 规谏———以正义之道劝谏; 指谏———指陈事实而进谏; 直谏———当面直言得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1.郢(yǐng):楚国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市西北纪南城。 2.六国之从(zòng):六国合纵的同盟。六国,指韩、魏、燕、赵、齐、楚六国。从,通“纵”。 3.陛下:对帝王的尊称。本义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如《荆轲刺秦王》:“秦舞阳奉地图匣,以此进至陛下。”古时帝王的卫士就在陛下两侧进行戒备。后演变为臣子对帝王的尊称。 4.太阿(ē):亦称“泰阿”,宝剑名,相传为春秋著名工匠欧冶子、干将所铸。 5.江南:长江以南地区。 6.鄢(yān):楚国别都,在今湖北宜城县东南。春秋时楚惠王曾都于此。 7.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8.三王:指夏、商、周三代开国君主,即夏禹、商汤和周武王。 9.黔首:泛指百姓。无爵平民不能服冠,只能以黑巾裹头,故称黔首。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正式称百姓为黔首。 10.下陈:殿堂下陈放礼器、站立傧从的地方。 11.戎:古代中原人多称西方少数部族为戎。此指秦国西北部的西戎。 12.三川之地:指黄河、雒水、伊水三川之地,在今河南西北部黄河以南的洛水、伊水流域。韩宣王在此设三川郡。 13.九夷:此指楚国境内西北部的少数部族,在今陕西、湖北、四川三省交界地区。 一、从属性上区别: 类比论证是用两个具有相同属性的事物进行比较。甲事物(指客体)具有某种属性,从而论证乙事物(指主体)也具有某种属性。邹忌和齐王同为统治阶级,他们具有同样的阶级属性。邹忌通过自身的经历:妻私臣,妾畏臣,客有求于臣,故美于徐公。推出同为统治者的齐王也具有相似的属性:宫妇左右莫不四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王之蔽甚矣。 比喻论证与类比论证的区别 比喻论证是用人们熟悉的、易懂的具体事物证明人们较生疏的、难以理解的抽象道理的一种论证方法。喻体和主体两个事物属性不同(即不是同类),而只是有某些相似点。譬如:《谏太宗》中,治理国家需要积累德义与“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本身属于不同属性的事物,只是存在相似点。这一点是基于比喻的修辞手法。 二、从论证的基础不同上区别: 类比论证的基础是类比推理,应从事实出发,又要回到事实,并受事实的检验。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如果邹忌不是以自身经历为事实基础,那么,类比推理就没有起点。又如齐威王没有和类比的事实有相同的属性,也不能推出“王之蔽甚矣”的正确结论。由此可见,客体事物(邹忌受到不切实际的赞美的事实)在论证中起着印证主体事物(齐王“蔽甚矣”)的作用。 比喻论证的基础是比喻辞格,不一定是实有其事的,可以合理地想象、虚构出某种情况或形象,如寓言、神话、小说等都可以作为比喻论证的材料。如《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中“滥竽充数”的南 郭先生是在当作寓言中的一个典型形象出现在古籍中的,它具体形象地说明革命队伍中的某些不懂装懂的人。鲁迅《拿来主义》孟子“缘木求鱼”“五十步笑百步”。 三、从论证效果上区别: 类比论证着重点在说理的逻辑性和严密性。如《邹忌讽齐王纳谏》里是通过相同的属性“妻私”、“妾畏”、“客求”和“宫妇私”、“朝臣畏”、“庶民求”的两两相比,令人信服地推论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从而有力地说服了齐王纳谏。因此,类比论证是在严密的说理中使人信服地承认某个道理。 比喻论证却侧重在说理的形象和具体化。譬如《谏太宗》中,文章开头的一段比喻论证的目的在于说明“积累德义对于国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