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省泉州市培元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陶寺大墓与小墓有着强烈对比,出现这种社会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宗教信仰的分歧导致了社会分层 B.农业技术的进步促进了财富积累 C.生产力发展引起的剩余产品增加 D.王权的确立和礼制社会的形成 2.河姆渡遗址发现成堆的稻谷、谷壳、稻叶、稻秆等,最厚处达七八十厘米。在江南地区稍晚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稻谷的遗迹有较为普遍的发现,在吴县草鞋山遗址发现的碳化谷粒,证明早在7000年前,我国就开始人工栽培水稻。以上事实表明我国( ) A.水稻种植足以满足民众生活 B.南稻北粟的种植格局基本奠定 C.江南地区率先迈入文明时代 D.先民对世界农业发展贡献巨大 3.商周时期,农业生产中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这就意味着,当时的农业( ) A.实行个体劳动 B.对生态环境破坏大 C.采用集体耕作 D.成为主要生产部门 4.西周初年,周公旦被封在反周势力强大的商奄故地督因,政治、军事经验非常丰富的姜尚被封在反周势力非常强大的夷人故地齐国。这表明西周实行分封制的主要目的是( ) A.奖赏开国功臣 B.维护周王朝统治 C.防止外族入侵 D.团结同姓的诸侯 5.在西周时期,贵族的服饰色彩遵循着严格的规定。然而,到了战国时期,上层社会的服饰颜色变得更加自由且多样化,整体呈现出一种丰富多彩的面貌。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 A.社会正在经历显著的转型 B.审美观念逐渐多元化 C.染色技术取得巨大的进步 D.华夏风俗正逐渐异化 6.老子秉持“无为而治”的理念,他坚信:“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与此同时,孟子则主张“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两位思想家都强调统治者应该( ) A.提升个人道德修养 B.坚定重农抑商的农业政策 C.严格规范执政方式 D.积极推动政治的统一进程 7.下表中的人物所发表的言论体现出的共同思想理念是( ) 人物 言论 商鞅 “法者,所以爱民也” 孟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老子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A.德主刑辅 B.道法自然 C.隆礼重法 D.以民为本 8.下表展示了春秋战国时期部分国家的变法运动内容。据此可知,这些变法意在( ) 国家 斐法内容 鲁国 “相税亩”(按亩征税的田赋制度) 齐国 “相地而褒征”(按土地的现实占有情况、土地的多少与土质的好坏,进行租收赋税) 晋国 “作夏四”(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给国人,且承认土地的现实占有权) 楚国 “量入修赋”(按田亩、土地好坏征收军赋) 泰国 “废弃田。开阡陌” A.调整生产关系 B.废除宗法体制 C.推动文化繁荣 D.改革社会风俗 9.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下令修筑一条连接咸阳与北部边陲的“直道”。此时,秦王朝刚取得对匈奴作战的胜利不久,将匈奴势力驱逐回阴山以北,并在河套地区重新设置九原郡,移民戍边。据此可知,修筑该“直道”的主要目的是( ) A.推动南北交流 B.巩固北方边防 C.推广郡县制度 D.缓和民族关系 10.秦朝统一后,“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后设九原郡,南征越族设立三郡。这些措施( )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促进了小农经济出现 C.开创了专制主义体制 D.发展了西周的分封制 11.有学者指出,秦朝通过实施郡县制以及推行“车同轨”、“书同文”等措施,成功地将春秋时期的“夷夏”观念转变为包含南越、西南夷、西戎等民族在内的更广泛的华夏或“中国”观念。这位学者的观点意在突出秦朝( ) A.怀柔远夷政策得到落实 B.民族交流促进领土扩张 C.国内民族差异逐渐消除 D.政治统一强化国家认同 12.秦朝的徒刑实施范围广泛,而且对刑期并无规定。百姓一旦沦为刑徒,就可以无休止和更加随意地被国家役使,以致出现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