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无 衣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诗经 秦风 1.掌握诗中重点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重章叠句、一咏三叹的特点。 3.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形态,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变化。 学习目标 《无衣》选自十五《国风》中的秦风,属于秦国民歌。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奢侈淫逸,朝政腐败黑暗,统治集团内讧, 造成国弱兵残。周幽王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戎犬戎攻入国都,幽王死,周域大半沦落,于是平王举室东迁。勇武善战的秦地人民,眼看沦陷的国土将要遭到敌人的蹂躏,便纷纷响应秦襄王兴师御敌的号召,保家卫国,参军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的贼兵。 本诗标题“无衣”的意思是当时军情紧急,征衣一时难以齐备。 写作背景 据《左传》记载,鲁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吴国军队攻陷楚国的首府郢都,楚臣申包胥到秦国求援,“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于是一举击退了吴兵。可以想象,在秦王誓师的时候,此诗犹如一首誓词;对士兵们来说,则又似一首动员令。 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诗歌朗读 设问语气 升调 肯定语气 降调 肯定语气 紧急语速 例句 句式特点 语调 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语气、语调 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朗读指导 ■这首诗表现了秦军战士出征前的高昂士气,他们互相召唤、互相鼓励,舍生忘死、同仇敌忾。这是一首慷慨激昂的从军曲! ■诗歌音节短促,声调激昂,诵读时要注意。 朗读诗歌 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字词释义 袍:长袍,类似于斗篷。 王于兴师:国家要出兵打仗。 于,句中助词。 戈、矛:长柄的兵器。 子:你,指战友。 同仇:共同对付敌人 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字词释义 泽:同“襗”,贴身穿的衣服。 戟:兵器名。 偕作:一同起来,指共同作战。 裳:下衣,此指战裙。 甲兵:铠甲和兵器。 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谁说没有衣服穿?与你同穿战袍。君王出兵打仗,修整我那戈与矛,与你共同对敌。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谁说没有衣服穿?与你同穿里衣。君王出兵打仗,修整我那矛与戟,与你一起出发。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谁说没有衣服穿?与你同穿战裙。君王出兵打仗,修整甲胄与兵器,杀敌与你共前进。 1.诗句中变化的部分是哪些? 研讨交流 (1)每章一、二句,分别写“同袍”、“同泽“同裳”。 (2)每章第三、四句,先后写“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 (3)每章最后一句,写“同仇”、“偕作”、“偕行”。 2.这些变化部分表现了什么情感? (1)“同袍”、“同泽”、“同裳”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 (2)“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表现战士齐心备战的情景 (3)“同仇”、“偕作”、“偕行”,表现战士们的爱国之情和大无畏精神。 研讨交流 诗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