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96461

6.1《寡人之于国也》课件(共40张PPT)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日期:2025-11-28 科目:语文 类型:课件 查看:65次 大小:4301363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寡人之于国也,课件,40张,PPT,中职,语文
  • cover
(课件网) 寡 人 之 于 国 也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孟子>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前372—前289) 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今山东省邹城市)人。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孔子被尊为“圣人”,孟子被尊为“亚圣”,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的思想 宋代以后常把孔子思想与孟子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善学说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仁政”思想 “人皆可以为尧舜”;“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理想人格 《孟子》是记载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言行的书,由孟子及其弟子编成,共七篇,内容涉及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及伦理、教育思想,是儒家的经典著作。 与《论语》一样,《孟子》也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但《论语》文字简约、含蓄,《孟子》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辩论,逻辑谨严。善于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宋代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四书”。 《孟子》简介 孟子是在梁惠王35年应邀来到魏国的。魏国在战国初期曾是军事强国,但到梁惠王在位的后期却遭到一连串的失败,又畏秦之甚,于是在31年将首都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 孟子到来时,梁惠王曾对他:“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 "(《史记●魏世家》)孟子在梁国只住了一年多。 第二年梁惠王死了,襄王继位,孟子对这个新的国君的印象很坏,不久离去。 背景 字形字音 (hào) (cù) (gǔ )(wū) (yì) (tún) (zhì) (xù) (xiáng) (tì) (wàng) (tú) (piǎo) (yè) (zhǐ) (shēng) (sāng) 第2段:王好战;弃甲曳 兵 第3段:直(同“只”)不百步耳 第5段: 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第6段: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 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 然而不王者 第7段: 涂(同“———)有饿莩(同“殍”)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于:对于。 焉耳矣:语气词连用,加强语气 河内:黄河以北地区。 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粟:谷子,指谷类。 译文: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黄河以北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去,把黄河以东的粮食转移到黄河以北;黄河以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做。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察:考察,了解。 无如:不如,比不上 加:更 译文:了解一下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邻国的百姓没有更少,我的百姓不见增多,这是为什么呢?” 问题探究 问题一 问题一 本文记述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的? 问题二 梁惠王自认“尽心”的理由或具体做法是什么 他面临怎样的困惑?为什么会有这个的困惑?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请:请允许我。 喻:打比方。 填然:拟声词,击鼓声。 鼓:击鼓,名→动。 之:音节助词,无意义。 曳(yè):拖着。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