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拿 来 主 义 鲁 迅 《拿来主义》阐明了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指出了正确的继承和借鉴乃是建设民族新文化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鲁迅先生是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巨人,他的笔触带着强烈的暴力感和批判精神,并以其独特的鲜明观点和犀利的文字表达力震撼了整个中国社会。 ———钱钟书 课堂导入 作者介绍 鲁迅(1881— 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是他1918 年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 《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杂文数量极多,题材广泛,形象鲜明,论辩犀利,文风多变。 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以追忆儿时往事为主,平易晓畅,风趣生动。 《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鲁迅的小说取材于当时病态的现实社会,旨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1921 年创作的中篇小说《阿Q 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小说集 散文、散文诗集 杂文集 拿来 主义 对事物 或现象的系统看法或主张。 题目“拿来主义”是本文的论题。针对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发扬国光”的复古潮流,鲁迅提出了“拿来主义”。 不过鲁迅的“拿来主义”与五四运动时期的一味模仿不同,他的“拿”是有选择的“拿”,为我所用的“拿”,不亢不卑的“拿”。 用手将某物从较远的地方搬到较近的地方。 解题 解题 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懑。 “且介亭”暗示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且介亭”缘起 解题 常用的 认证方法 1 2 3 6 5 4 道理论证 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类比论证 引用论证 “鲁迅的杂文就像一把锋利的匕首,直刺敌人的心脏”。 文体知识 它介于“论说”和“文学”之间,论证有力,风格多样,不拘一格,“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杂文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有关日常生活、文化动态及政治事件等的杂感、随笔都可以归入这类。 杂文 是一种直接、迅速反映社会事变或动向的文艺性论文。 主要指“五四”以来,以鲁迅为代表的那种精辟、犀利,带有浓烈的文艺色彩的议论文章。是直接而迅速的反映社会事件,对“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抨击的文艺性论文。 文体知识 主要特点 (1)迅速反映现实生活 (2)短小犀利 (3)有幽默感 (4)注重形象性 课文字词 自诩(xǔ) 残羹(gēng)冷炙(zhì) 脑髓(suǐ) 冠冕(guān miǎn)堂皇 孱头(càn) 吝啬(lìn sè) 蹩(bié) 脚 譬如(pì) 礼尚往来:礼节上重视有来有往。现在也指你对我如何,我便对你如何。 自诩:自我夸耀。 譬如:比如。 残羹冷炙:吃剩的饭菜,喻指权贵的施舍。 孱头:懦弱无能的人。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九一八"事变以后,国民党统治集团依附于美、英等帝国主义,为了讨好他们,从政治、经济到文化都奉行"送去主义"。美、英等帝国主义操纵着中国的财政经济命脉,控制着中国的政治军事力量,不断对中国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 当时国内文化界各种思潮泛滥,在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上,存在着一些混乱的认识。有的主张"封建复古",有的鼓吹"全盘西化",有的盲目排外等。 鲁迅正是针对这种现状,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拿来主义"的口号。 为什么要拿来→拿来主义是什么→怎么拿来 整体感知 思考1:本篇是一篇议论性文章,本文的思路是什么? 第二部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