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96514

7.3《师说》课件(共40张PPT)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日期:2025-11-28 科目:语文 类型:课件 查看:71次 大小:8089816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师说,课件,40张,PPT,中职,语文
  • cover
(课件网) 师 说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 》 韩愈 “说”古义为陈述、解说,是一种文体,是议论文的一种,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偏重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说”比“论”随便些。初中学过的《马说》《爱莲说》都是“说”这类文体。 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解题 师 说 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因为昌黎(今河北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中间曾几度被贬,他的整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一起大力倡导古文运动,与柳宗元齐名,并称“韩柳”。苏轼称他为“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 (768—824) 作者简介 唐 宋 八 大 家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 ”“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的华而不实的文风,故称“古文”,使这种散文逐渐代替了此前的骈文,并持续千百年。 古文运动 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 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写作背景 传道( ) 嗟( ) 无长无少( ) 择师而教之( ) 句读 ( ) 或不焉 ( ) 不耻相师( ) 近谀( ) 郯子( ) 苌弘 ( ) 老聃( ) 李蟠( ) 经传( ) 作师说以贻之( ) dòu fǒu zhuàn yú dān chuán pán cháng zhǎng jiāo xiāng yí jiē tán 字音字形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 传道 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通“授”,传授 求学的人 用来…… 疑难 者…也:判断句,是…的人。 其:指示代词,那些;为动词,成为 承接连词 疑问代词,谁 转折连词 跟从 代词,指道理 介词,在 介词,比 承接连词 意动用法,以之为师 跟从并且 本来 疏通文意———第一段 译文: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啊。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的问题)?(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始终不能解答了。出生在我前头(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发语词 因此,所以 存在的地方 哪里知道 动词,学习。 无论,不分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译文: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疏通文意———第一段 正面阐述: ①从师的原因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提出中心论点: 从师的道理 古之学者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