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屈原 选自《楚辞·九歌》(《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 屈原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他出身于楚国贵族,学识渊博,善外交辞令。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 知人论世 殇(shāng) 男女未冠(20岁)笄(jī)(15岁)而死,谓之殇; 在外而死者,谓之殇。 殇之言伤也。 国殇,死国事,则所以别于二者之殇也,歌此以吊之,通篇直赋其事。 ——— 清 · 戴震 《屈原赋注》 解 题 《国殇》是《楚辞·九歌》中的第十首,是一首追悼和礼赞为国捐躯的楚国将士的挽歌。 在屈原生前,楚国就有15万以上的将士在与秦军的血战中战死疆场,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放逐之中的屈原创作了这一不朽名篇。 写作背景 诗歌叙写了激烈悲壮的战斗场面,歌颂了楚军将士的战斗中勇武不屈,同仇敌忾的气概和保家卫国、视死如归的精神。 整体感知 诗人热爱家园的炽烈情感,也在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第一部分:叙写将士们与敌人激战及壮烈牺牲的经过。 整体感知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第二部分:抒发对牺牲将士的哀悼与颂扬。 整体感知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因气求声,吟咏诗韵 缘事明情 借助战况叙写塑造人物形象、抒发情感。 作者是分几个层次来描写这场激烈的战斗的? 操吴戈兮被犀甲, 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 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 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 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 严杀尽兮弃原野。 战前 战中 出不入兮往不反, 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 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 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 魂魄毅兮为鬼雄。 战后 战前、战中、战后 被pī 毂gǔ 躐liè 骖cān 殪yì 霾mái 絷zhí 枹fú 怼duì 字形字音 停顿划分———对战士的敬意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战士出征,气氛悲壮,读时语速应慢,低沉。)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敌众我寡,将士毫无畏惧,比前句更显悲壮。)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我军伤亡惨重,读出伤感、难过。)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坚守不退,鼓舞士气,前句可稍平,第二句须高亢。)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语速快)(诗人情感激动,高亢。)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语速快)(情绪激动,高亢。)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表现战士们的杀敌的决心,作者的痛惜之情。) 诚既勇兮/又以武,(快)终/刚强兮/不/可凌。(高度赞扬将士们的凛不可犯,应读出高亢。)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前句叙述,可稍平。后句情感达到最高点,高亢。)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手里拿着吴国的戈,身上披着犀牛皮制作的甲;敌我双方战车交错,彼此短兵相接。吴戈,吴国制造的戈,当时吴国的冶铁技术较先进,吴戈因锋利而闻名。被,通“披”,穿着。犀甲,犀牛皮制作的铠甲,特别坚硬。错,交错。 品读赏析———文意疏通 操吴戈兮被犀甲 戈:古代兵器。当时以吴国造的戈最为锋利。 戈是中国古代用于钩杀和啄击的冷兵器。由戈头和柄组成。戈头多为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