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 史记 》 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其父司马谈是一位博学多闻的学者,任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司马迁少年时代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作者简介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 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20岁以后,司马迁遍游祖国南北,考察风土人情、文物古迹、搜集史料、研究社会,为他以后创作《史记》准备了丰富的材料。 元封三年(前108), 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公元前98年,李陵兵败投降了匈奴,他因为替李陵辩解,触怒了汉武帝,被迫入狱,受到了宫刑。他在狱中完成了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史记》。 12本纪 按年代记叙帝王言行和政绩。 30世家 记叙诸侯国的兴衰和杰出人物的事迹。 70列传记叙各类名人的生平和事迹 10表 按年代谱列各时期重大事件 8书 记录各种典章制度的沿革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共130篇。记述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时期近三千年的历史。 鲁迅: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人物介绍 战国后期赵国名将。 生卒年不详。周赧王三十二年(公元前283),廉颇率军攻齐获胜,赵惠文王封其为上卿。曾居功骄傲,对出身低微、资历甚浅的蔺相如位居己上不服,后知蔺相如顾全大局,确有相才,遂负荆请罪,结成生死之交,协力抗秦,传为美谈。 廉颇为将刚勇,用兵持重,多次率军击败齐、魏等国。五十五年,秦、赵长平之战,廉颇为赵军主将,作战失利后,秦军势盛,远离国土鉴于秦不能久战,即固垒坚守,阻止了秦军的进攻。 廉 颇 后赵孝成王中秦离间计,以赵括代廉颇为主将,改变廉颇战法,终致赵军惨败。赵孝成王十五年(公元前251),廉颇率军击败攻赵的燕军,受封信平君 。 赵悼襄王时,廉颇不得志,出奔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后赵国屡遭秦军攻击,拟再任廉颇为将抗秦。 廉颇亦急欲归国效力,因权臣作梗,未能遂愿。后居楚,忧虑而亡。 战国时赵国大臣。 赵惠文王时,秦向赵强索“和氏璧”,宦官缪贤推荐手下门客蔺相如出使。他奉命带璧入秦,当廷力争,完璧归赵,出色地完成了出使秦国的使命。 人物介绍 蔺 相 如 九年后,秦又派使臣去赵国,约会赵王在渑池与秦王相见,他又随赵王同行,在筵席上,没有使赵王受屈辱,大长了赵国的志气,大灭了秦国的威风,因功得任为上卿,地位在廉颇之上,结果使廉很不高兴。 为避免和廉颇相争而误了国事,他每次出门,避让廉颇,常常装病不上朝,不想和廉颇排地位高低,最后使廉颇很受感动,十分惭愧,两人结成了生死与共的朋友,使秦国长时期内不敢出兵攻打赵国。 公元前259年,秦军与赵军在长平对阵,那时赵奢已死,蔺相如也已病危,赵孝成王派廉颇率兵攻打秦军,秦军几次打败赵军,赵军坚守营垒不出战。秦军屡次挑战。廉颇置之不理。赵王听信秦军间谍散布的谣言。 秦军间谍说:“秦军所厌恶忌讳的,就是怕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来做将军。”赵孝成王因此就以赵括为将军,取代了廉颇。 蔺相如说:“大王只凭名声来任用赵括,就好像用胶把调弦的柱粘死再去弹瑟那样不知变通。赵括只会读他父亲留下的书,不懂得灵活应变。”赵王不听,还是命赵括为将。后来,赵括果然惨败,四十万赵军被坑杀,赵国几乎灭亡,幸得五国出兵相救,蔺相如大约在这一个时期去世。 战国七雄,秦国最强。对付楚国,无暇顾赵。 背景介绍 战国(公元前403—公元前221)后期,秦、楚、赵、魏、燕、韩、齐“七雄”并峙,秦国的力量最为强大。它要统一中国,采取了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连横”策略。 赵国是北方的一个大国,西临强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