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2026学年秋学期10月学情调研试卷 高二历史 考生注意:1.本卷共分客观题和主观题两部分,总分100分,考试时长为75分钟。 2.客观题请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主观题用黑色水笔书写在答题卷上。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6小题,每题3分,共计48分) 1.睡虎地秦简《行书律》记载:“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觱(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又载:“隶臣妾老弱及不可诚仁者勿令。书廷辟有曰报,宜到不来者,追之。”这些规定反映出秦代文书制度 A.为中央集权提供了行政保障 B.标志着封建官僚政治的确立 C.有利于削弱地方的行政权力 D.通过皇帝诏令管控基层官员 2.《后汉书·刘焉传》载:“时灵帝政化衰缺,四方兵寇,焉以为刺史威轻,既不能禁,且用非其人,辄增暴乱,乃建议改置牧伯,镇安方夏,清选重臣,以居其任……州任之重,自此而始。”上述举措的出台 A.使得尚书台成为新的行政中枢 B.形成州、郡、县三级行政区划 C.严重削弱西汉王朝的统治力量 D.标志着藩镇割据局面正式形成 3.如图为唐代吏部尚书出身阶层占比示意图。这反映出当时 A.士族阶层影响仍在 B.地方势力有所膨胀 C.官员选拔方式改变 D.中枢权力机构异化 4.唐朝开元年间,张瑝(13岁)、张琇(11岁)兄弟为父报仇而杀死仇家。宰相张九龄因两人所为符合儒家的孝道,故主张从轻发落。玄宗敕令有言:“苟各伸为子之志,则谁非徇孝之人 ”最终两人被判处杖毙。这一判决体现出 A.唐朝律令儒家化的特征 B.法家思想的地位有所提升 C.中华法系得以最终确立 D.法律维护秩序的核心作用 5.《明会典》记载,明朝每六年会对京官进行一次“京察”,由吏部与都察院共同主持,考察官员的政绩、品行等。考察后若发现有遗漏的不合格官员,给事中与御史可进行“拾遗”弹劾,且一经弹劾,官员多被惩处。明代宗至万历年间,官员皆以被 “京察” 查处为大辱。这体现了明朝的官员管理 A.以考核官员政绩为核心 B.注重通过刑罚威慑官员 C.监察机制运作较为有效 D.使官员行政效率大幅提升 6.清中叶后,以民间说讲和演艺为主要形式的“说圣谕”取代官员宣讲,成为四川地区圣谕宣讲的主要方式之一,“有著名讲师,能处处引人入胜,围而听者,途为之塞云”。这有助于 A.提升乡约的法律效力 B.基层自治权力的扩大 C.丰富理学的文化内涵 D.主流意识形态的渗透 7.鸦片战争前,地方督抚衙门大都设有与京师六部相对应的吏、户、礼、兵、刑、工六房。至光绪末年,仅山东巡抚衙门就设有筹款房、海防房、洋务房、电报房、学堂科等44个房科。这种在传统体制外大量设置新办事机构的现象,反映出 A.预备立宪后地方督抚的权力不断加强 B.西方列强对华殖民侵略程度日益加深 C.在晚清变局中基层治理体制渐进创新 D.内外变局下地方行政职能的扩展细化 8.1913年5月,在袁世凯的授意下,共和党、统一党、民主党合并为进步党,以“出而组阁,抵制国民党”。二次革命后,袁世凯为当选正式大总统,又收买近百名国会议员,成立公民党,为大选拉票。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资产阶级政党的局限性初显 B.政党已沦为专制统治工具 C.北洋军阀内部派系纷争加剧 D.政党政治具有一定影响力 9.1934年,南京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戴季陶呈文中央政治会议,声称:“考试录取人员,除尚在学习期间不计外,依法任用者,实居少数。”为此,南京国民政府通令中央及各省市政府,“被分发机关对于所分考试及格人员,不得藉故拒绝,违者惩处”。这反映出当时 A.军阀割据影响文官考试 B.考试院的设置形同虚设 C.公务员制度推行的艰难 D.国民政府内部矛盾重重 10.“练摊”指本钱不多下海摆地摊的行为。20世纪80年代初,“练摊”和“个体户”“倒爷”一样都是贬义词。20世纪90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