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才高中2025年10月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C D B D C D B C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C A C C D 1.C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秦《田律》记载可知,秦国官府重视整修田间道路和沟渠、监测降雨及谷物生长情况等,说明秦国将农业生产管理置于国家战略高度,C项正确;文书传递仅是执行农业管理的手段,非材料举措的本质目的,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国家土地控制土地量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救济措施,而是强调监管与信息收集,排除D项。故选C项。 2.C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汉代(中国)。从材料“《汉书·食货志》记载,汉武帝至汉平帝时期‘成钱二百八十亿万余’。但学者对这一数据存在不同解读:有学者删‘万’字得280亿,有学者以‘亿万’为亿(280亿),另有学者按‘亿为十万’换算成2800亿,甚至有人直接引用原文避谈具体数值”可知,对于“成钱二百八十亿万余”这一记载,不同学者有不同解读。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对“亿万”“亿”等文字概念以及古代计量标准的理解存在差异。这就表明在进行史料解读时,需要结合文字考据和计量演变(了解古代计量标准的变化)等知识,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史料内容,C项正确;虽然文献在传抄过程中可能存在错漏,但不能就此判定这些数据缺乏研究价值。经过严谨的史料辨析、文字考据等方法,这些数据依然可以为研究提供重要线索。材料中不同学者对数据的解读,正是在尝试挖掘其价值,排除A项;实物史料固然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但并非解决所有历史争议都必须依靠实物史料。文献史料之间的相互印证、文字学和计量学等方面的研究,同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争议。排除B项;材料仅仅是展示了学者对《汉书·食货志》中这一数据的不同解读方式,并没有足够的信息表明《汉书》记载夸大了汉代经济发展水平。排除D项。故选C项。 3.D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句,可知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哪吒形象的演变经历了佛教元素(毗沙门信仰)与中国本土道教、民间传说(李靖故事)的深度结合,再到元明时期道教化倾向明显和文学创作的再创造。这一过程不仅包含佛教传入后的本土化,更突出不同文化(佛教、道教、民间文学)之间的碰撞、吸收与融合,最终形成独特的中国化形象,D项正确;A项仅强调佛教本土化,忽略道教和文学的作用,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凝聚性,排除B项;题干中并未提及市民文化成为主流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南宋故地纳入版图四十余年来,有田地的纳地税,做买卖的纳商税,此外别无征发,比北方的汉人负担要轻;田多的富户们,有的一年收二三十万石租子,纳的官粮却轻”可知,元朝前期,南方地区纳税较北方轻,这说明元朝前期,政府优容江南经济,B项正确;元朝政府并未抑制土地兼并,排除A项;材料没有简化赋税名目的相关信息,无法得出此结论,排除C项;元朝实行四等人制,南人地位低下,排除D项。故选B项。 5.D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中华文明则以和平性为主旨”“交流互鉴中呈现创新气象”并结合所学可知:开明士大夫翻译西方科技著作(如徐光启与利玛窦合译《几何原本》)体现了中西文化交流中的文化创新;郑和下西洋以和平朝贡贸易为主,符合“和平性主旨”;边界条约(如《尼布楚条约》)通过外交谈判划定边界,推动了近代国家主权观念的形成,属于政治创新,据结论可知②③④正确,D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