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309604

6.1《寡人之于国也》 课件(共49张PPT)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

日期:2025-11-28 科目:语文 类型:课件 查看:77次 大小:13863848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模块,基础,高教,语文,中职,PPT
  • cover
(课件网) 寡人之于国也 王道之始,民心之归 孟子 寡 人 之 于 国 也 同学们,现代社会中,我们经常听到关于贫富差距、教育资源不均、环境保护等问题的讨论。这些问题,其实在古代社会也同样存在。两千多年前的孟子,在与梁惠王的对话中,就深刻探讨了如何治理国家,让百姓安居乐业,实现社会和谐。他提出的‘民本思想’、‘王道之始’等理念,至今仍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那么,孟子究竟是如何在《寡人之于国也》中阐述这些理念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寻找答案。 情景导入 语言理解与运用 壹 积累文言知识,读懂文意。 思维发展与提升 贰 划分文章层次,鉴赏孟子的说理艺术。 审美发现与鉴赏 叁 分析文章主题,概括人物形象。 文化传承与参与 肆 结合资料,了解孟子及其主张,感受其伟大的政治理想与高尚的道德情操。 素养目标 寡人之于国也 初读课文 划分文章层次 任务一 1.明确字音。 移其粟( )于河内 弃甲曳( )兵 数 ( )罟 ( ) 不入洿 ( ) 池 庠( )序 然而不王( )者 王好( )战 衣( )帛( ) 鸡豚 ( ) 狗彘 ( ) 之畜 ( ) 申之以孝悌( ) 饿莩( ) sù hào yè yì bó cù ɡǔ wū tún zhì xù xiánɡ tì wànɡ piǎo 2.解题 寡人之于国也 ①寡人,寡德之人,古代国君常用作对自已的谦称。 ②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③于,介词,对。 ④国,国家。 我对于(治理)国家 3.文学知识 《孟子》 《孟子》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共7篇,一般认为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属先秦语录体散文集。《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的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更细致。 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4.聆听范读,把握字音与断句,初步感悟文本内容。 5.尝试划分文章层次概括内容。 层次 概括内容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 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孟子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阐述“仁政”的具体内容。 疏通文意 探究文本内容 任务二 解读第一部分 (一)解释词语,疏通文意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对于 均为助词 黄河以北 荒年,收成不好 黄河以东 小米,借指粮食 也是这样 当权者 没有像…… 更 解读第一部分 (一)解释词语,疏通文意 梁惠王说:“我对于治理国家,真是尽心竭力了。河内地方遭了灾荒,就把那里的灾民移往河东,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当河东发生灾荒的时候,我也是这样做的。看看邻国的君主主持政务,没有像我这样尽心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见减少,而我的百姓并不见增多,这是什么缘故呢?” ①河内:古以黄河以北为河内,以南为河外。 ②文言文中表示“荒年”的词有“歉岁、灾年、凶年、饥馑”,如:《宋史·黄廉传》:“久饥初稔(丰收),累给(贷款)并偿,是使民遇丰年而思歉岁也。” 解读第一部分 (二)问题探究 1. 梁惠王的疑问是什么?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民不加多 梁惠王 梁惠王 尽心焉耳(赈灾救民)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民不加多 民不加少 追问:是真的尽心么? 不是,治标不治本,没有解决根本问题 对比 战国时期,列国争雄,频繁的战争导致人口大批迁徙伤亡。而当时既无国籍制度,也无移民限制,百姓可以随意地去寻找自己心目中的乐土。哪一个国家比较安定、富强、和乐就迁到那个国家为臣民。而一个国家人民的多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