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二历史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夏商时期,君王及奴隶主贵族随意残害奴隶,引发民愤进而走向灭亡。周人在殷商覆亡的教训中体会到天命无常,认为上苍鬼神是否佑助周王朝,并非上苍自己的决定,应该凭恃百姓的意志决定。这反映了周人( ) A. 重视维护奴隶主利益 B. 具有敬德保民的观念 C. 致力寻求治国新思想 D. 期待建立大同的社会 2.西汉建立伊始,各项制度与政策基本沿袭秦朝,但也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新变化。下列选项不能为这一观点提供佐证的是( ) A. 尊奉黄老无为思想 B. 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 C. 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 D. 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 3.宋太宗时期,有宰相九人,但在实际政治运作过程中,有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等五十多人参与这个宰相群体。这一做法旨在( ) A. 强化集体议事制度 B. 加强君主专制 C. 实现权力制约平衡 D. 开创民主政治 4.宋时邕管(今广西南宁一带)之地,其民部伍相犯,先诉于本管土官首领,不服则诉诸邕州官府,鲜有闻于朝廷中枢;而元时,云南行省所属之罗罗斯宣慰司发生土官争袭之事,行省官员详加审查,具情上奏,由中书省依律裁决,并将裁决结果颁行各地土司衙门以为法式。这一变化说明元代( ) A. 强化对边疆的治理 B. 司法程序公正严密 C. 民族政策渐趋开明 D. 地方自治权力扩大 5.某学者将罗马不断走向强盛和扩展的根本原因归结于“罗马共和国采取了一种‘混合政体’形式……即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特点集中在一起,使各种政治要素调整为和谐、平衡状态的一种政体。作者意在说明罗马共和国政体( ) A. 遵循民众利益至上原则 B. 来源于政治的妥协 C. 具有浓厚贵族寡头色彩 D. 采用权力制衡机制 6.1233年,英国国王亨利三世指责伯爵理查德·马歇尔侵犯了王室领地,但伯爵宣称自己不是侵犯者,因为国王首先侵犯了他的土地。伯爵认为,由于国王违约在先,根据相互的权利与义务原则,效忠关系自动解除,伯爵不再有效忠国王的义务。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 A. 政治纽带影响权力格局 B. 封君封臣制度趋向瓦解 C. 封建割据导致国家分裂 D. 专制王权遭到严重削弱 7.1803年,美国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约翰.马歇尔借“马布里诉麦迪逊”案的判决,明确指出:最高法院有权宣布违反美国宪法的联邦法律、行政措施、州宪和州法及行政措施为无效。这一做法( ) A. 违背了联邦主义原则 B. 强化了权力制衡体制 C. 落实了司法独立原则 D. 开创了三权分立政治 8. 1924年孙中山在《大纲》中指出:“(训政是)一完全自治之县,其国民有直接选举官员之权,有直接罢免官员之权。”1928年蒋介石在《训政纲领》中提道:“在训政时期,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和监察五权,托付给国民政府总揽执行。”这表明( ) A. 国民党发展了美国三权分立的理论 B. 蒋介石践行了孙中山的“训政”理念 C. 当时中国尚不具备基层自治的条件 D. “训政”沦为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工具 9.《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这一规定( ) A. 改变了国统区固有的政治体制 B. 推动了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C. 促进了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建设 D. 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0.英国文官制度建立之初,文官的晋级主要以工龄为依据;19世纪中叶以后,政府建立了注重表现、才能的管理考核制度,公职人员的任用、留任、加薪和晋级等都以工作考核为依据。这一变化( ) A. 确保了文官队伍的廉洁 B. 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C. 减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