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315898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共2份打包)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日期:2025-11-07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14次 大小:50726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纲要,历史,中外,必修,打包,2份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素养目标】 1.能够从“汉承秦制”的角度认识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连续性,分析西汉强盛的原因,了解汉武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采取的措施及其历史意义。(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2.通过梳理东汉的兴衰等基本史实,认识“光武中兴”的重要作用,理解外戚和宦官专权是导致东汉走向覆灭的重要因素。(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3.概括两汉的文化和科学成就,认识古代中国文化和科技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时空定位】 知识体系统领 知识点一 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必备知识·基础盘点】 1.汉承秦制 (1)西汉的建立。 ①时间:公元前202年;②都城:长安。 (2)政治制度:基本沿袭秦朝,但略有变化,即在地方上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制。 ①原因:“惩亡秦孤立之败”。 ②概况:分封同姓诸侯王,实力强大。中央直辖的郡只有15个。 ③影响:给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了隐患,汉景帝时出现七国叛乱,被平定。 2.文景之治 (1)原因: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 (2)指导思想: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 (3)措施:减轻赋税、徭役和刑法,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 (4)影响:经济得到明显恢复,社会稳定。 【教材开发】阅读《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4课P21“史料阅读”,思考:面对汉初经济凋敝的状况,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政策 结果如何 提示: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出现“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 【关键能力·史料探究】 探究 西汉初期的政治与经济 【情境一】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 【思维交互1】根据材料,你能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这些信息反映的现象有何隐患 (史料实证) 提示:信息:西汉初期实行郡县与封国并行的制度,封国的人口和管辖的区域远超中央;封国势力强大,中央势力弱小。 隐患:极大地削弱了中央集权,威胁皇权,造成了“七国之乱”。 【情境二】《汉书·食货志》记载:“民失作业(农业生产),而大饥馑。凡米石(dàn)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四匹毛色相同的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思维交互2】材料反映了西汉初期国家面临怎样的情况 统治者是如何应对的 结果怎样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提示:情况: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人口锐减,土地荒芜。应对: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结果:使汉初的经济逐步恢复,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深化点拨】休养生息是指在社会大动荡或长期战争之后,统治者实行的轻徭薄赋政策,保养民力,增加人口,达到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统治的目的。 知识点二 西汉的强盛 【必备知识·基础盘点】 1.加强中央集权 (1)政治上: ①颁布“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 ②加强皇权,设立中朝,尚书令的作用开始提升。 ③确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 ④将全国划分为13 个州部,分设刺史,对地方进行巡视监察。 ⑤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 (2)经济上: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推行均输平准;抑制工商业者等。 (3)思想上: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主流地位。 2.开拓疆域 措施 作用 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控制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加强 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拓展了中西交通道路———丝绸之路”, 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 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加强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教材开发】阅读《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4课P22“史料阅读”,分析董仲舒主张“尊崇儒术”的原因及实质。 提示:原因:思想统一是自古以来的传统,思想混乱不利于统治。 实质:确立儒家思想的尊崇地位,用思想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局面,加强中央集权。 【关键能力·史料探究】 【情境】海昏侯墓考古出土文物简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