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316697

2.2《红烛》课件(共36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5-11-28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41次 大小:5011168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2025-2026,必修,语文,高中,统编,学年
  • cover
(课件网) 闻一多 壹 常识介绍 初读感知 知作者 1899年出生于湖北黄冈的一个书香门第家庭 1912年考入清华 1919年加入全国学生联合会,负责编辑工作,通过刊物宣传爱国思想 1922年赴美留学 1923年9月,出版新诗集《红烛》,《红烛》是诗集《红烛》的序诗 1925年,创作并发表《七子之歌》 1928年,出版诗集《死水》 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 1946年7月11日,李公朴被国民党特务暗杀。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的大会上,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当日下午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知作者 闻一多提倡新格律体诗,他的诗具有极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 闻一多提倡诗歌的创作要具有“三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音乐美”强调“有音韵,有韵脚”; “建筑美”强调“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 “绘画美”强调词藻的选择要秾丽、鲜明,有色彩感,每一句诗都可以形成一个独立存在的画面。 活动一 烛 调动自己的学习体验,反复诵读,体会诗情,说说作者总体表达了对红烛怎样的思想感情? 贰 细读文本 研讨问题 活动二 烛 每节诗歌的开头,诗人咏叹“红烛啊!”,这背后的情感都不尽相同,请你分别概括诗人在每节诗歌中咏叹红烛的不同情感。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第1节 呼告:呼告是一种修辞手法,指在行文中直接对不在眼前的人、拟人化的物或抽象概念(如“祖国”“理想”“死亡”)发出呼唤、倾诉或叮嘱,仿佛对方就在面前。 作用:打破常规叙述,直接建立情感连接,使表达更具感染力和冲击力。 呼告手法,推出赞美对象 赞美“红烛”“红”的特征,“红”是赤诚、热烈的象征 呼唤广大诗人,吐出心来比比,是否如红烛般赤诚。 赞颂 第2节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是谁生了你,养育了你———是父母,是人民 是谁让你走出蒙昧,知晓真理 为何要献出自己的身躯 然后才能放射出思想的光芒,唤醒国人 这是错误的 对于牺牲自己的生命,“我”内心有过矛盾冲突 困惑 第3节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反复,加强否定语气,诗人找到了人生方向,愿为真理献身 生而为人,原本就要发出生命之光,实现自我的价值 了悟 第4节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吧!烧吧!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借红烛激励自己献身 世人是怎样的 梦 民众尚未觉醒 血 冷漠 麻木不仁 监狱 犹如深陷囹圄受着禁锢 激励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第5节 表面指“芯”点着火,蜡烛烧熔滴泪,指牺牲自我利益乃至生命 感伤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第6节 人民养育了你,原是为了对他们有所贡献 既已决定献身,就不必伤感 “残风”象征反动势力 “着急得流泪”因理想受到阻碍而产生的着急焦虑之情。 彻悟 红烛啊! 流吧!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第7节 献身吧,你怎能不献身呢 指培出新生的力量,革命的成果 慰藉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第8节 红烛因为要创造光明,所以会“灰心”“流泪”。 隐约的感伤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第9节 期望 赞颂 困惑 了悟 激励 感伤 彻悟 慰藉 隐约的感伤 诗人情感变化过程: 期望 扬 抑 扬 抑 扬 抑 扬 抑扬手法是文学创作中,通过“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