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322319

1.3《庖丁解牛》练习(含解析)

日期:2025-11-2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51次 大小:48016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庖丁解牛,练习,解析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3《庖丁解牛》练习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对《庖丁解牛》中“顺应规律”哲理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庖丁“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体现“尊重事物本质规律,不强行妄为”的道家思想 B.“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说明“顺应规律可实现高效做事” C.庖丁解牛从“所见无非牛者”到“以神遇而不以目视”,证明“规律需通过长期实践才能把握” D.庄子借庖丁解牛,主张“人应无视规律、随性而为”,与“实事求是”的理念完全对立 2.下列对《庖丁解牛》中“工匠精神”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庖丁“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仅体现“爱惜工具”,与“工匠精神”无关联 B.庖丁“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体现“谨慎专注、敬畏专业”的工匠精神 C.庄子推崇庖丁,是因为其“解牛速度极快”,而非“对规律的把握与专业的精进” D.“工匠精神”在文中仅体现为“技术娴熟”,不包含“修身养性”的深层内涵 3.下列对《庖丁解牛》中关键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庖丁追求的是“道”(事物规律与精神境界),而非单纯的“技”(解牛技术),体现“技进于道”的哲理 B.“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庖丁解牛后的状态,既展现“专业成就感”,也体现“顺应规律后的精神自由” C.“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通过对比良庖、族庖与庖丁的用刀方式,突出“顺应规律比蛮力做事更高效” D.“以无厚入有间”———仅强调“刀刃薄”的物理特性,与“顺应牛体结构规律”无关 4.下列对《庖丁解牛》创作背景与思想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创作于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庄子借“庖丁解牛”隐喻“人应顺应社会规律,在乱世中保全自身、获得精神自由” B.文中“道”既指“牛体结构规律”,也指“道家的宇宙人生规律”,体现庄子“万物一理”的思想 C.庄子反对“蛮干硬拼”,主张“以柔克刚、顺应自然”,庖丁解牛的过程正是这一思想的具象化 D.《庖丁解牛》仅为“讲述解牛技巧”的寓言,无深层思想内涵,与庄子“逍遥游”的精神追求无关 5.下列对《庖丁解牛》中“对比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庖丁与良庖、族庖的用刀频率对比,突出“顺应规律与否对做事效率的影响” B.庖丁解牛前后的心理状态对比(“怵然为戒”与“踌躇满志”),体现“专注做事到实现目标的过程” C.“刀刃若新发于硎”与“岁更刀”“月更刀”的对比,证明“顺应规律可延长工具寿命,降低消耗” D.牛体“有间”与刀刃“无厚”的对比,仅突出“物理差异”,未体现“顺应规律的哲学思考” 6.下列对《庖丁解牛》当代价值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顺应规律”的思想,对当代“高效工作”“科学管理”具有启示意义 B.庖丁的“工匠精神”,与当代“精益求精、专注专业”的职业追求相契合 C.“技进于道”的理念,鼓励当代人从“掌握技能”提升至“领悟规律、实现精神成长” D.庄子的“顺应规律”思想仅适用于古代,与当代“创新突破、主动作为”的理念完全冲突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庖丁解牛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