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433060

中国民俗文化 短文六则 备课资料

日期:2024-06-0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98次 大小:3164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中国,民俗文化,短文,六则,备课,资料
  • cover
第五单元 短文六则 倒屣相迎 整体把握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蔡邕爱王粲,非亲非故,凭什么爱他,不只因他年幼,更在于他有才学。王粲到京城时,只是一介无名之辈,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但蔡邕能在平常中见出王粲的价值,“见而奇之”,表现了蔡邕识人水平之高。蔡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经常是“车骑填巷,宾客盈座”,然而他非常看重王粲,王粲登门拜访,他竟“倒屣迎之”。与他失态相对应的是众宾客的失态,因王粲“容状短小”,而“一座尽惊”,由此更见蔡邕的识才之能,爱才之殷。 而今“倒屣相迎”已演化为成语。原指人急于迎客,而将鞋穿反。后喻热情迎客与款待来宾。 语言品味 品味“见而奇之”和“倒屣迎之”。 蔡邕是东汉时大学问家,又是朝中重臣,官至左中郎将,见识不可谓不广,然而他对王粲“见而奇之”,由此可以推想,王粲才学是多么的了得。“奇之”,即以之为奇,是意动用法,意思是认为他才能出众。至于“倒屣迎之”,除了从侧面表现出王粲才学之高外,更表现出蔡邕爱才之殷切。“屣”,即鞋,这里用做动词,穿鞋。“倒屣”,意思是穿反鞋,即把左右脚穿反了。言外之意王粲是贵宾(因才学高),蔡邕才会如此失态。 乘车戴笠 整体把握 “贫贱之交不能忘,糟糠之妻不下堂”,我们都很看重贫贱时的交往,因为那时的交往纯粹而不带功利,更多的出于感情、志趣、兴味等,这样的交往自然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人一旦富贵,辨人识友能力反而降低,因为他看到的世界很可能已经不再是真实世界。所谓“贫居闹市无人认,富贵深山有远亲”,世态炎凉,让人感受着什么叫贫穷时的冬天,富贵时的夏天。 越地人看重当初的交往,因为这是真友谊,真感情,患难见真情。文中祷告,希望友谊长存,永远纯粹。友谊不是股票,期望日后回报,所谓“苟富贵,毋相忘”;友谊只是友谊,它讲究平等、真诚,以心交心,不能因贫富贵贱而有所改变。 嗟来之食 整体把握 黔敖出于好心,在别人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去帮助别人。但他没有想过接受帮助的人同样有尊严,如果黔敖能换位思考,可能就不会发生那不愉快的一幕。 饿者虽然“蒙袂辑屦”,筋疲力尽,但对“嗟,来食!”不屑一顾,最终“不食而死”。饿者心中有准绳,或者说底线,守住底线,这是做人的根本。我们平时说“人活一口气”,意思是说人即使受苦受难,也不能少了这口气。还有一些类似的说法,比如“人穷志不短”,“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都表示了对气节的看重,对尊严的强调,对精神的重视。 “不食嗟来之食”出自这个故事,意思是做人要有骨气,绝不低三下四地接受别人的施舍,哪怕是让自己饿死。 不为五斗米折腰 整体把握 陶渊明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陶渊明的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出任彭泽县令,然而仅81天,他就弃官归隐田园,直到终老。为什么呢?不是因为官小,而是不愿低三下四屈膝事人,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归去来》开头两句:“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表面上是对故乡的怀恋,根本上是“质性自然”,不愿因做官而扭曲自己的内心。 “不为五斗米折腰”,比喻一个人有骨气、清高,而陶渊明则成了有骨气、清高的代表。 程门立雪 整体把握 这则文章非常短小,然而言简而意深。想了解这则短文的意思,首先要清楚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 文中提到的“伊川”,就是理学家程颐。相传“颐于书无所不读。其学本于诚;以《大学》《语》《孟》《中庸》为标指,而达于六经。动止语默,一以圣人为师,其不至乎圣人不止也……”程颐学识渊博,并且程门素以教学严厉、清苦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