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上12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词,准确疏通文意,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抓住关键词句,品析语言,欣赏优美月色,感悟夜游之乐。 3、结合写作背景,探究“闲人”的复杂心境,学习作者旷达乐观的心态。 教学重难点: 1.品析语言,欣赏优美月色,感悟夜游之乐。 2.探究“闲人”的复杂心境,学习作者旷达乐观的心态。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余光中先生曾笑谈,如果要去旅行,他不会选李白,因为“他这个人不负责任,没有现实感”;也不会选杜甫,虽心怀敬意,却嫌他“太苦哈哈了,恐怕太严肃”。而苏东坡就很好,“他可以做一个很好的朋友,他是一个很有趣的人”。 林语堂先生笔下,苏轼更是鲜活可爱,说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有趣的是,如今也有人做过调查———如果穿越回古代,你想选谁做旅游搭子?结果正是那个三起三落、多才多艺又接地气的苏东坡,成为了大家心中的“国民旅伴”。 那么,东坡先生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他的脚步,一起走进承天寺的夜色中,去寻找答案。 一、诵读文章之韵味 (一)读准字音,读清节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读懂文意,读出韵味 1、通读课文,理清层次: 第一层:苏轼与好友一起赏月(记叙) 第二层:写月下庭中景物。(描写) 第三层:抒发人生感慨。(议论抒情) 一句话概括: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苏轼晚上在承天寺和好友张怀民赏月 2、合作探究,结合注释,译读课文,积累重要文言词。 念:考虑、想到 相与:共同,一起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盖:大概是 但:只是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3、精读关键字词,说说作者夜游时的心情起伏变化 ①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高兴 ②念无与为乐者 →无人共赏月色的微憾 ③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不假思索的激动 ④怀民亦未寝 → 心有灵犀的默契与喜悦 ⑤相与步于中庭 → 从容、悠闲、惬意 指导学生朗读,读准节奏,重读关键词,领起词拖读,读出舒缓的语气,读出韵味。 二、品读夜游之乐趣 1.苏轼看到这么美的月色,寻张怀民与之为乐,你能从中找到苏轼“乐”在何处吗? ———品读感悟,进行旁批。 ———讨论交流,互相启发。 明确: ①欣然起行 苏轼因月色入户而感到喜悦、高兴,看到美景,想迫切与朋友分享。他看到月色便“欣然起行”,“起”字和“行”字,说明他善于发现美、感受美,心灵敏锐,率性而为,非常可爱。 ②月色入户 “入”是动词,有“射入”“照进”“进入”之意,月光缓缓移动刚好照见门缝,好像要给苏轼一个惊喜,拟人的手法,充满动感,仿佛月光登门拜访,如老友般善解人意,意境活泼。不邀而至的月色带来了不期而至的快乐。 ③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念”写出了苏轼瞬时的沉吟、思量与搜寻,正是这一转念间,张怀民“跃上”他的心头,涌动着一份难以言表的快乐:月色常有,但又有谁能和你共赏呢?苏轼找到了可与之分享风月之人———好友张怀民,怎能不快乐? ④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亦”字中蕴含着意想不到的快乐,写出了知己间心有灵犀的妙趣!而“相与步于中庭”是两个好友在月下并肩漫步的静谧画面。 2.结合资料,说说苏轼和张怀民为何成为最佳夜游“搭子”。 出示资料:“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