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分水果》教学设计 学科 数学 年级 二年级 课型 新授课 单元 第五单元 课题 《分水果》 课时 第2课时 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小学第一学段(1-3年级)的“数与代数”领域明确指出,要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数的抽象过程,理解数的意义,并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运算。“分水果”一课的核心“平均分”,是除法意义建立的基石,属于“数的运算”主题中的基础内容。课标强调,应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实践来理解知识的本质。 本课教学紧密契合课标要求:其一,注重情境创设,以“分水果”这一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导入,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具象化,符合第一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其二,强化操作体验,通过“分一分”“摆一摆”“圈一圈”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平均分的两种过程,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体现了课标“做中学”的理念。其三,聚焦核心素养,在操作与比较中,培养学生的数感、量感和初步的模型意识,引导他们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为后续理解除法的含义、学习表内除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材分析 “分水果”是本单元“分一分与除法”承上启下的关键课时。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平均分”的概念,知道“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本课的作用在于深化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揭示其两种不同的现实原型,这是理解除法意义不可或缺的两翼。教材的编排极具层次性:首先,通过“把12个苹果分成3份”的活动,复习和巩固“等分除”的思想,即已知总数和份数,求每份数。接着,通过“18个橘子,每袋装几个”的问题,引入“包含除”的思想,即已知总数和每份数,求份数。最后,通过填表练习和“说一说”环节,引导学生对比、归纳这两种分法的异同,抽象出“每份数×份数=总数”这一核心数量关系。这种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编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旨在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平均分”认知结构,实现从生活问题到数学模型的初步飞跃。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上学期的学生。在知识基础上,他们已经具备了数数、计数能力,并对“平均分”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能够判断一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在思维特点上,该年龄段的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尚在发展中,他们的学习依赖于直观的操作和感知。 基于此,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可能面临以下机遇与挑战:一方面,他们对动手操作活动充满兴趣,“分水果”的情境能有效激发其学习热情,使他们在“玩”中学。但另一方面,他们很容易停留在操作的表面乐趣上,而难以自发地将具体分法进行对比和概括,从而难以抽象出两种平均分的数学模型。特别是“等分除”与“包含除”在语言表述和问题结构上的区别,学生极易混淆。因此,教学的关键在于,在充分操作的基础上,设计有效的引导性问题(如“这两种分法哪里一样?哪里不一样?”),帮助学生跨越从具体到抽象的鸿沟,清晰建构起两种平均分的意义。 核心素养目标 1.结合“分水果”的具体情境和操作过程,认识平均分的两种现实原型,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2.能通过具体操作或画图的方法解决一些平均分的简单问题。 3.经历与同学讨论、交流的过程,感受合作与分享的快乐。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分的两种含义。 教学难点 区分“等分除”(已知份数,求每份数)和“包含除”(已知每份数,求份数),并能用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水果图片、若干圆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温故孕新,导入新课。 出示课题《分水果》, 创设情境:“今天,老师带来了很多水果,想请大家一起分一分。” 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平均分’,谁能大声地告诉老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