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435756

高中语文高三年级下华东师大版1.1《阿Q正传(节选)》课件(58张)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72次 大小:196718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高中,语文,高三,年级,华东师大,阿Q正传(节选)
  • cover
课件58张PPT。鲁迅阿Q正传(节选)革命鲁迅在《灯下漫笔》中写道“中国的历史只有两部”: 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郁达夫 1936年10月19日,20世纪中国与世界的文学大师鲁迅,放下了手中的笔;这位思想的巨人,停止了思想。成千上万的普通人自动地来为他送行,在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三个字: “民族魂”幻想中,你凌驾于别人之上; 现实中,你被所有的人踩在脚下; 可怜你,甚至没有一名半姓; 可恼你,茫然如故,洋洋依然; 可悲你,糊里糊涂地活; 可叹你,莫名其妙地死。 你 ———旧中国的破产农民 ———愚昧、麻木的化身!学习要求:1、掌握阅读小说的方法———分析小说情节、结构,以及人物形象;鉴赏小说的艺术特点。 2、正确理解阿Q ,这一艺术形象的典型意义,认识国民的愚昧性和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3、培养提高阅读小说的能力。《阿Q正传》简介 《阿Q正传》于1921年12月4日至1922年2月12日在《晨报副刊》上连载,署名为巴人。后收入第一部小说集《呐喊》。 《阿Q正传》出版后,深受中国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现已被译成几种文字,在世界上广泛流传。小说共包括九章的内容,课文节选的是小说的第二章“优胜记略”和第三章“续优胜记略”。 王冶秋先生认为,要读懂《阿Q正传》,至少要读14遍以上: 第一遍,我们会笑得肚子痛; 第二遍,才咂出一点不笑的成分; 第三遍,鄙弃阿Q的为人; 第四遍,鄙弃化为同情; 第五遍,同情化为深思的眼泪; 第六遍,阿Q还是阿Q; 第七遍,阿Q向自己身上扑来; 第八遍,合而为一; 第九遍,又一一化为你的亲戚故旧; 第十遍,扩大到你的左邻右舍 第十一遍,扩大到全国; 第十二遍,甚至到洋人的国土; 第十三遍,你觉得它是一面镜子; 第十四遍,也许是报警器……时 代 背 景    《阿Q正传》于1921年12月4日至1922年2月12日在《晨报副刊》上连载,署名为巴人。后收入第一部小说集《呐喊》。 《阿Q正传》写于中国共产党刚刚成立后不久。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辛亥革命,已经过去整整10年,但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仍未完成,革命的历史经验仍有着重大意义。 辛亥革命后,鲁迅亲眼看到,革命党虽然推翻了清朝政府,但并没摧垮反动封建势力,革命者流了血,却将袁世凯扶上了总统宝座,对敌人宽容姑息,毫不警惕,而使一些狡诈善变的投机分子钻入革命阵营,成为新贵,残酷屠杀革命派。这些沉痛事实,使得鲁迅对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大失所望,他痛感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中国社会依然黑暗混乱,广大人民尤其农民,仍然生活在痛苦中。 中国的出路何在?直到1917年以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在革命与反革命的较量中,无产阶级不断发展壮大,鲁迅看到了黎明的曙光。与此同时,新文化运动也在深入开展。这时的鲁迅,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上下求索,冷静观察社会,从历史中寻求借鉴,探索中国的出路。摆脱了辛亥革命的失败给自己带来的苦闷和彷徨,决心甘听将令,为革命呐喊助威了。鲁迅在《呐喊·自序》中曾说:我“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未能忘怀于当日寂寞的悲哀。 所以当他为新时代呐喊时,自然会以辛亥革命为背景,以当时的事情为题材进行创作,借以总结失败的历史教训,“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见《呐喊·自序》)这大概就是鲁迅创作《阿Q正传》的真实目的了。 鲁迅自述:创作本篇“实不以滑稽或哀矜为目的”,是想“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 ,“是想暴露国民的弱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