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364918

4.2《扬州慢》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日期:2025-11-13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34次 大小:3325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扬州慢,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高中
  • cover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二 学期 春季 课题 春风十里意难平———姜夔《扬州慢》之“黍离之悲”探析 适用对象 A层学生 教科书 书 名: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教材 -出卷网-:人民教育-出卷网- 出版日期:2024年7月 教学目标 1. 品读意象,掌握词人选择意象的用心和入词意象的内涵; 2. 比较阅读,分析不同慢词抒情强度的差异; 3. 感受词作独特的写作方式与高超的写作技巧,进一步思考课文所配插图的恰切与否; 4. 深入理解姜夔“黍离之悲”的深厚内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抓住意象及其特点,利用AI生图,揣摩意象中作者寄寓的情感内涵; 深入思考,和AI碰撞,理解词人姜夔黍离之悲厚重深沉的具体体现。 教学难点: 分析比较,辨析不同慢词抒情强度的差异; 2. 深入分析,评价课文所配插图的深刻用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扬州慢》是姜夔刚出道便封神的千古佳作,今天,我们一起深入地探究这篇词作的深厚内涵。 小序中,有这样一个句子“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这句话告诉我们,姜夔创作这首词原因是什么?(学生答)可后面又补了一句“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很显然,姜夔的“怆然、感慨今昔”到萧德藻那里升了格,成了家国悲愁。从这句话我们知道了姜夔是先写词后加的小序,也就是说姜夔一定认为萧德藻是懂他的,所以才加进去这句。那我们今天就来探究一下,姜夔的“黍离之悲”到底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涵咏意象,走进姜夔的“空城” 意象是诗歌情感的传声筒。 姜夔在这座空城里究竟看到了什么? 明确: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二十四桥、波心荡、冷月无声 2.小组分析讨论:品读这首慢词,挑选你感受最深的一个意象,分析它所传达出的情感。 荠麦青青:“尽”。荒凉与萧条,朝廷的不作为,让昔日繁盛的扬州城15年没有找 回昔日的容颜。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板书:悲伤———城荒 废池乔木:拟人。“废”“犹”“厌”。15年的心有余悸,15年的伤口不愈。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对金统治者的憎恶,对南宋朝廷妥协投降的批判,以及对战争的厌恶之情。 板书:厌恶———战争;痛恨--金人;怜悯———人民。 清角吹寒:通感,双关。“清”“寒”,再加上黄昏的背景烘托,整个扬州城都笼罩在凄凉的氛围中,打通听觉与触觉,其实,不光是天寒,还是声寒,更是心寒。 板书:不满———宋廷 二十四桥:经历了繁华,又正在承受它的衰败。“二十四桥明月夜” 波心荡、冷月无声:动静结合,一动一静,动荡的起止是波心,更是不平静的内心。月本无所谓冷暖,无所谓有无声音,但诗人偏偏着一“冷”,一语双关,移情于物,冷的不是月,而是诗人自己。“无声”打通视觉与听觉,营造出这座空城的死寂凄冷。“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有声,冷月无声,一个有声一个无声。(失语,内心情感是激荡不平的) 全为衰景。可我们也发现一个景色,它不是实景,它是虚景,它就是“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这句选景有什么特点?(乐景)有什么作用? 明确:反衬哀情。 曾几何时,极盛时期扬州芍药几十万多之多,号称“扬州芍药甲天下”。红药,为什么是红药?据我所知,芍药有多种颜色,在豆包的协助下,我找到了这几张图片。大家认为那种颜色更能惹人伤感? 明确:一定是红色!悲剧就是最美好的东西的毁灭。 “年年知为谁生”句,修辞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反问,增强了诗歌的抒情强度。 芍药通常为谁生?为姜夔吗?不,他只是一个过客,为扬州的黎明百姓!你的人民没了,你的爱花赏花之人没了。这末一句,姜夔终于再次点出了“黍离之悲”的浓稠之情。2005年1月5日,扬州第五届人代会常务委员会第12次会议决定增补芍药为扬州市市花。 作者前面情感尽管也是波荡起伏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