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省2026届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二)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传统的纪时体系,诞生于以阴阳合历为特征的原始历法。阴阳合历是基于阴阳哲学及其宇宙观所建构的历法体系,其中阴历的部分是指月球绕地运行的晦、朔、弦、望周期,而阳历部分便是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所形成的二十四节气。 中华文明最早形成的知识体系是先民对空间和时间有意识地规划。对时间的规划而言,古人最早认识的时间标志便是二分二至,即春分、秋分、夏至和冬至。二十四节气的基础是分至四气,也叫分至四时。最早的四时概念并不是指春、夏、秋、冬四季,而仅限指二分二至四气。《尚书·尧典》:“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这里所讲的四时就是分至四气。 由于中国文化独有的时空关系表现为空间决定时间,所以时间的划分必须建立在空间的基础上才能完成,这意味着二分二至四气与东西南北四方具有固定的对应关系。具体地说,正东方表现春分,正西方表现秋分,正南方表现夏至,正北方表现冬至。古人不仅需要认识东、西、南、北四方,更要认识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四维,只有这样,空间知识才算完整。如果在八方的空间背景下规划时间,那么除与四正方向对应的分至四气之外,还要建立与四维对应的时间体系,于是便形成了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四节。古人习惯于将立春、立夏叫启,立秋、立冬叫闭,于是在分至四气的基础上又形成了分、至、启、闭八节。 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可分为三类,第一类属天文标准,即二分二至。其实二十四节气只有二分二至可以观测得到,而其他节气都只能通过计算得出。第二类属季节标准,如启闭四立。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不易之道,故立春、立夏生长为启,立秋、立冬敛闭为闭。第三类属物候标准,这是原始物候历的孑遗,其对七十二候的描述则更为细腻具体。 气是中国传统科学及古典哲学的重要概念。气是什么?其实就是人们感受到的风。《广雅·释言》:“风,气也。”先民对于气的认识来源于他们的生活实践。据天文考古学的研究,古人认识分至四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九千年前,河南舞阳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了属于这一时期的候气律管。测音的结果显示,所发现的律管已备八律,这意味着中国传统的十二律在当时已经形成。 古人一旦掌握了立表测影的方法,二分二至便可以测得非常准确。古人很快就会发现,经过365天,夏至又会重新回归,再经过同样的周期,最短的日影又将再次出现。这种情况经历百年千年的观测依然如此,这个事实使古人逐渐萌生了诚信的思想,他们认为,天不言而信,于是以诚信思想建立起道德,作为传统道德最核心的内涵,并以其修养人心,这就是中国文化所讲的文明。 (摘编自冯时《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哲学与时代意蕴》) 材料二: 中国传统的历法,是以二十四节气为主体,与阴阳历、二十八宿、七十二物候等配合而成的互洽互足的体系,指导中国社会生活数千年,至今犹在发挥作用,彰显出中华文明的独特性与强大生命力。 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农业大国,故尤其重视天文,力求多角度、多层次地把握气候变化规律。《尚书·尧典》记载,尧命羲和四子分赴四方,以鸟、火、虚、昴四颗恒星昏时在南中的出现之日,作为确认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标志。当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