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3课范进中举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根据拼音写汉字。 星xiǜ( ) 不xǐng( )人事 商zhuó( ) zuàn( )紧 作yī( ) 带qiè( ) 避huì( ) jiè( )元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兀自 腼腆 千恩万谢 拱手作揖 B.忌讳 带挈 细软银两 淋淋漓漓 C.锭子 拙病 面面厮觑 趋炎附势 D.桑梓 商酌 腆着肚子 不醒人事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 A.中举前的范进捉襟见肘,被他的岳父胡屠户骂了个狗血喷头。 B.经过他今天的简单修缮,学校的教学楼看上去今非昔比了。 C.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老张大惊失色,口吐白沫,倒在地上不省人事了。 D.厂长刚到家,怒气冲冲的工人不由分说,打了他一顿。 4.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留点时间来“浪费” 学业重要,分秒必争。然而,我想说:何不留点时间来“浪费”?(甲)因为“浪费”,你会发现,生活原来那么美好。 就拿我来讲吧,只要一有空,我就一定会去打篮球①,我有心模仿姚明的动作,让球在众人瞩目中②跳出漂亮的弧线。尽管姿势很酷, 进球却总与我无缘。(乙)③因为打篮球,使我身心愉悦。把时间留一点“浪费”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真好! 留点时间来“浪费”。④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有张有弛,生活才能更快乐。 (1)第①处标点有误,应改为:_____。 (2)第②处动词使用不当,应改为:_____。 (3)第③句有语病,应改为:_____。 (4)第④句位置不当,应放在_____(甲、乙)处。 5.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的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作者吴敬梓,字敏轩,号粒民,清代小说家。 B.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院试、乡试、殿试考中者分别称作“秀才”“举人”“贡士”。 C.古人喜欢在住宅旁栽植桑树和梓树,后来人们就用“桑梓”代指家乡。 D.古代天文学家把天空中可见的星分成二十八组,称为“二十八宿”。 6.对下面各句表现的人物性格有误的一项是( ) A.“娘子胡氏道:‘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这样的病!却是如何是好?’”这句表明胡氏对丈夫病情的关心和考虑怎样治病的心理。 B.“当下邻居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提两只鸡来的”。这几句写“众邻居”周济他人,表现邻里相处和睦的好风气。 C.“老太太哭道:‘怎生这样苦命的事!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这一疯,几时才得好?’”这句表现老太太只是悲叹命苦,而束手无策的心理。 D.“张乡绅急了,道:‘你我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这句写张乡绅故意与范进亲近,表现他另有意图的虚伪性格。 7.下列表述不当的一项是 ( ) A.吴敬梓的《儒林外史》通过形形色色的儒林士人的形象,对八股科举和程朱理学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尖锐的批评。 B.《范进中举》运用了夸张和讽刺等手法生动地描绘了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的形象,刻画了这个士人的可怜、可悲的形象,并通过他的命运变化反映了世态的炎凉,同时也形象地说明了封建时代的科举制度是套在读书人身上的精神枷锁,从而揭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 C.《儒林外史》是一部社会讽刺小说,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科举制度下形形色色士人的丑恶嘴脸和封建末世衰颓的世风。 D.范进因中举喜极而疯,在挨了一个巴掌后才清醒过来,这是故事的基本情节,是用夸张手法虚构出来的,因而是不可信的。 8.在看似子虚乌有的情节中曲折地揭示现实矛盾,是讽刺作品常见的一种手法。请 以《儒林外史》的某一情节为例,简要分析其所揭示的现实矛盾。 示例:《儒林外史》中严监生病危之际因家中点着两根灯芯而迟迟不肯咽气的情节,揭示了一个守财奴临终时内心的挣扎和痛苦,讽刺了当时疯狂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