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375634

宁夏育才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日期:2025-11-15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65次 大小:43181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宁夏,次月,答案,试题,历史,第二
    宁夏育才中学2026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 历 史 试 卷 (试卷满分 100分,考试时间 75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信息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贴在答题卡指定位置。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搞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卷保留。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图为2023年中国邮政发行的《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邮票,图案文物为龙山文化晚期的朱书扁壶,壶身有两个用朱砂写的字符。该朱书文字的价值在于能够( ) A.揭示当时已具备国家初始形态 B.佐证中华文化起源较早的特色 C.证实陶寺遗址是尧帝都邑所在 D.推动长江流域汉字起源的研究 2.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内涵日益丰富。子夏主张“学而优则仕”,子张则注重道德实践;孟子强调“人性本善”,荀子却认为“人性本恶”。儒家内部虽有分歧,但也有共同特征,主要表现在( ) A.力主变法图强以适应社会变革 B.重视新兴地主和军功阶层利益 C.对政治和社会秩序的持续关注 D.反对制度的束缚主张顺其自然 3.秦简载,沮县县令周因考核排名末等,被任命为“新地吏”;秦律规定,官吏一年中因病不能办公满三月者,免职后需任新地吏。此类新地吏政治地位远低于秦故地官吏。此种做法( ) A.表明新旧地存在制度差异 B.埋下了割据的隐患 C.激化了统治集团内部矛盾 D.不利于新地的治理 4.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北魏迁都洛阳后规定:“吴人(江南人)投国者,处金陵馆。三年已后,赐宅归正里。”后洛阳城归正里的北徙南人渐多,有“三千余家,自立巷市”,民间称之为“吴人坊”。这反映了( ) A.北魏政权封建化的完成 B.南北方的文化融合加强 C.南北方民族差异已消除 D.北方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5.唐德宗贞元年间,湖州刺史陆长源发现“编户之民,多依附豪室,不充税役”;宪宗元和年间,江西观察使韦丹整顿户籍,“得隐匿户万七千”;敬宗宝历年间,宣州“富室多占田而少纳税,贫者无田而仍输重赋”。这些现象折射出( ) A.两税法实施后治理困境 B.均田制度瓦解引发兼并 C.商品经济冲击赋役制度 D.藩镇割据削弱中央集权 6.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政府颁布立社法令,将农村中自发出现的社组织加以统一推广,以自然村为单位,原则上每50家立为一社,由社众推举“年高、家有兼丁者”担任社长。据此可知,元朝政府( ) A.积极推动农牧生产的融合 B.意图控制整合乡村社会 C.重视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 D.完善基层社会保障制度 7.明洪武二年(1369年)赐爪哇国书曰:“朕奉天命已主中国,恐遐迩未闻,故专报王知之……颁去《大统历》一本,王其知正朔所在,必能奉若天道,俾爪哇之民安于生理,王亦永保禄位,福及子孙。”由此可见,洪武帝意在( ) A.促使明朝历法通行世界 B.贯彻推行朝贡外交体制 C.确立明朝国际合法地位 D.维系两国友好外交关系 8.下表所示为明清时期的部分文献记载。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 其待籴而炊者,市日不下千石 [明]李培修等 《秀水县志》 顺德有水乡曰陈村,周迴四十余里……居人多种龙眼、荔枝为业,弥望无际 [明末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 (济宁)出产以烟叶为大宗,业此者六家,每年买卖白金至二百万两 [清]包世臣 《安吴四种》 无论丰歉,江广安徽之客米来售者,岁不下数百万石 [清]包世臣 《安吴四种》 A.农业经营开始走向多元化 B.商业集镇地位逐渐提升 C.统治者摈弃重农抑商观念 D.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增强 9.1842年上海开埠,在清政府默许下,各国向上海地主进行租赁活动,租界区人口不过千人。19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的地价飙升,租界人口暴增至54.4万人,但整个上海本地人口却无太大变化。导致这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