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秋学期高一期中质量调研 历史试卷 2025.11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 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项目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良渚古城拥有复杂的水利系统、成熟的 稻作生产、统一的文化信仰、礼仪建筑和分化的社会阶层等,呈现了一个文明古国的物质文明和 精神世界。据此可以推测当时 A.中华文明起源多元化特点 B.禅让制是权力传承的主要方式 C.已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D.黄河流域聚落形态的典型代表 2.商晚期至西周中期,青铜罍(盛酒礼器)在中原地区盛行。春秋战国时期,该礼器在内蒙古、 山东、安徽、湖南、广西、四川等华夏边缘地区的政权中广泛存在,并成为一些族群的标志。这 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A.礼乐制度日益崩坏 B.民族交融不断发展 C.周朝统治范围扩大 D.青铜文化趋向成熟 3.文物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列文物可供研究的主题是 石器 骨相 青钢的 失农具 A.铁型牛耕出现 B.手工业的兴盛 C.生产力的进步 D.商品经济繁荣 4.商代“外服”大都是迫于武力才承认商王的统治地位的,而西周的诸侯则是周天子将宗族姻 亲等分派到各地形成的。这表明西周 A.分封对象只限亲族 B.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 C.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D.国家实现了真正统 5。关于夏朝,先秦文献多次言及“夏”“有夏”: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者们开展了一系列考古 实践,以探索“夏墟”的存在。这反映了 A.先秦文献的可靠性 B.出土古文字材料的关键性 C.考古发掘的重要性 D.文献与实物互补的必要性 高一历史第1页共8页 6.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自称为“华夏”。即使彼此之间发生战争,也不会把敌对的诸侯国 蔑称为“夷”或“戎”。由此可见 A.分封制已完全瓦解 B.民族认同得到加强 C.社会思想发生刷变 D.诸侯进行广泛合作 7.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列各项中,属于荀子治国主张的 A.“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B.“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C.“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D.“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8.孟子认为人性善,主张统治者“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韩非子认为人性恶,主张以 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二者都 A.重视统治者德行规范 B.适应诸侯争霸需要 C.强调社会秩序的稳定 D.体现以民为本理念 9.公元前220年,秦始皇下令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驰道。后又命令蒙恬主持修建了一条由咸 阳向北的“直道”,在云贵地区修“五尺道”,在湖南、广东等地修筑了攀越五岭的“新道”。这 些举措 A.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B.为国家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C.进一步削弱了中央集权 D.实现了各地区的均衡发展 10.唐代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明代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亦提到:郡县之天下有利乎?曰:有,莫利乎州郡之不得擅兴军也。这 说明两位思想家都认为 A.郡县制有利于国家巩固统一 B.郡县制有利于君主实行专制 C.郡县制有利于军队加强建设 D.郡县制推动了官僚政治兴起 11.据《史记》记载,汉初大量农民流亡异乡,卖妻鬻子,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值万金,基于 此,汉初 A.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B.重视国家建设 C.建立完备法律体系 D.加强中央集权 12.汉赋,尤其是武帝时期的大赋,大多描写国土的广阔、水陆物产的丰富、宫苑建筑的华美、 都市街衢的繁荣以及赞颂武帝的文治武功。这表明 A.儒家思想影响文学取向 B.汉代文学形式辞藻华丽 C.汉赋均以歌功颂德为主 D.社会环境影响文学创作 高一历史第2页共8页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