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 ———穿越时空的“君子修炼营”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孔子及《论语》,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背诵课文。 3.体会孔子学、诗、君子、仁等学说的基本内涵,并思考其现代意义。 4.提升思想品德修养水平,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为人处世的思想修养。 情境导入: 孔子学院联合未来科技局发起了一项“君子修炼营”虚拟体验项目,你们将作为“文化传承使者”,通过全息投影技术穿越回春秋时期,跟随孔子及其弟子完成一系列修身任务,最终获得“现代君子勋章”。 同学们,今天我们的课堂将开启一场穿越千年的对话。你是否想过,如果有一天,你收到一封来自春秋时期的'入学帖',邀请你加入孔门弟子的'君子修炼营',与颜回、子路同窗共读,你会如何回答? 两千五百年前,孔子手持一卷竹简,对弟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今天,这声音依然回荡在我们耳边。有人说,《论语》是刻在时光里的中国密码,而其中的十二章,正是打开君子之门的十二把钥匙。 现在,你手中的不是普通的课本,而是一份“修炼秘籍”。我们将化身文化传承使者,在'文意解码'中破解圣贤智慧,在'义利之辩'里锤炼心智,最终摘取属于现代君子的勋章——— 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推开这扇门,走进《<论语>十二章》的智慧丛林! 一、识经典·初入师门 任务:了解孔子、时代背景、《论语》其书及孔子思想。 了解孔子: 一、青少年时期 3岁丧父,家境贫寒,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庸俗的)事”。 15岁立志于学。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 19岁娶亲。 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30左右,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其思想核心是“仁”。 广收门徒,相传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他首倡“有教无类”及“因材施教”,成为当时学术下移、私人讲学的先驱和代表,故后人尊为“万世师表”及“至圣先师”。 2、齐国经历 鲁国自宣公之后,政权就掌握在“三桓”手中(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鲁昭公失败后,时年35岁的孔子对季孙氏的越礼行为很不满,发出了“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呼声。他看到鲁国如此混乱,根本没有从政治国的机会,为了维护礼的尊严而离鲁适齐。 为了接近齐景公,他做了齐国贵族高昭子的家臣。次年,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便谈了著名的正名思想,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极为赞赏,欲起用孔子,但因齐相晏婴从中阻挠而作罢。孔子不久便返回鲁国。 3、从政鲁国 孔子返鲁后继续钻研学问,培养弟子。他的学说也更加完善。 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由于为政有方,52岁时升为鲁国司空、大司寇。后来,又以相礼的资格参加齐鲁两国的“夹谷会盟”,在大会之上,孔子处处“以君子之道辅其君”,完全按照礼数办事,使齐景公深感惭愧,归还了鲁国的三个城池,创造了鲁国外交史上多年未有的成就。 孔子54岁时,受季桓子委托,摄行相事。他为了提高国君的权威,提出“堕三都”(鲁三家大夫)的主张,结果遭到三家大夫的反对,未能成功。 孔子55岁时,鲁国君臣接受了齐国所赠的文马美女,终日迷恋声色。孔子大失所望,遂弃官离鲁,带领弟子周游列国。 4、孔子晚年 由于政治理想破灭,孔子整理出《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春秋》等典籍。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孔子73岁,患病,不愈而终。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 春秋末期,周朝的礼制日渐崩溃,名存实亡的现象十分普遍,社会处于一种大的动荡组合阶段,人们本性中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