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纳溪中学校高2023级高三年级上期第二次月考 历史试题卷 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48分) ( )1.考古工作者在半坡、姜寨遗址发现了多种刻在陶器、陶片上的符号(如图1、图2所示),部分学者对这些符号进行了统计学研究,发现某些符号在整个渭河流域都有所发现。 这表明当时这些地区 A.陶器生产技艺比较高超B.具有了早期文明的要素 C.氏族间的联系趋于紧密D.汉字从起源走向了成熟 ( )2.考古学利用碳十四测年法可以确定地层年代,越在上方①现代耕土层的地层,时期越晚。如图是河南洛阳某遗址地层剖面自上而下分布图。图中地层③最有可能大量出土的是 A.磨制石器B.铁犁铧 C.甲骨文碎片D.“蛋壳陶” ( )3.《诗经》和“楚辞”中有大量描写古人生活与情感的经典诗句,如《诗经》中的“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离骚》中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上述诗句中共同蕴藏的精神财富是 A.人文精神B.隆礼重法C.天人合一D.崇德尚贤 ( )4.有学者认为先秦时期“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材料表明先秦至秦朝“大一统”内涵变化的主要趋势是 A.从地缘政治到血缘政治B.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 C.从区域经济到统一经济D.从文化各异到文化一统 ( )5.建武七年(公元31年),汉光武帝下诏:“今国有众军,并多精勇,宜且罢轻车、骑士、材官、楼船士及军假吏,令还复民伍”,并两次下令开狱“见徒免为庶人”。其目的是 A.实现光武中兴B.缓和阶级矛盾C.打击豪强地主D.恢复社会生产 ( )6.古人写字用黄纸,写错了,就用黄色的矿物颜料“雌黄”涂抹后重写。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中有“以雌黄改“宵'为“苜””的记载。后人把那些不问事实,妄论一番,轻易下结论的,称之为“信口雌黄”或“口中雌黄”。这一现象说明 A.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文化的传播B.古代科学与技术之间开始走向结合 C.古人重视科学技术的传承与创新D.纸的应用带动了相关技术及文化的发展 ( )7.据《隋书·地理志》载,东晋南朝时期,“扬、荆二州,户口半天下”,其中会稽郡(今浙江绍兴一带)“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之地,亩直一金”,豫章郡(今江西南昌一带)“沃野垦辟,家给人足,蓄藏无缺”,而北方“自永嘉之乱,百有余年,苍生殄灭,百不存一二”。这可用于说明 A.北民南迁引发社会动荡B.南方农业技术水平超过北方 C.南方经济开发成效显著D.全国经济重心已完成了南移 ( )8.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政治中心在北方。但当时北方的粮食生产远远不能满足京师的需要,江南地区的粮食对隋朝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为此,隋政府 A.大力修建大兴城B.开通运河南粮北运C.广设粮仓和义仓D.移民开发江南地区 ( )9.640年,唐朝重新统一西域后在西州(今吐鲁番地区境内)、伊州(今哈密地区境内)、庭州(今吉木萨尔县一带)实行了州、县、乡、里制度。这些州县的官吏都由唐朝中央政府直接任命。这些措施在当时( ) A.推进了边疆内地一体化进程B.扩大了改土归流的实施范围 C.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D.完善了基层社会的治理制度 ( )10.唐朝前期推行租庸调制,以丁为单位,缴纳固定数额的谷物、布帛和代役税。唐朝中期改行两税法,“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除征收谷物外,原来征收的布帛等实物改为折钱计征。这一转变 A.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B.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完成了实物税向货币税的过渡D.提高了商人的政治地位 ( )11.宋朝在地方行政中推行通判制度,其设置与职权因州府情况不同而有所差异。以下为《宋史·职官志》中关于通判的部分记载,据此可知,宋朝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 州府类型 通判设置情况 主要职权 大州、重要府 设1-2名通判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