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382495

河南省郑州市巩义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无答案)

日期:2025-11-16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25次 大小:14587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河南省,期中,答案,试题,历史,考试
  • cover
巩义中学高一年级上期中考试历史学科试题卷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60分) 1.下图是陕西西安临潼姜寨聚落遗址复原图。姜寨聚落遗址反映了由五个大家族组成的一个氏族公社,它有氏族公共墓地,但各个墓葬的随葬品不多,差别也不大。下列关于姜寨遗址描述正确的有( ) ①姜寨聚落反映了尚未产生贫富分化的母系氏族公社的状况 ②姜寨聚落中的人们学会了使用火,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 ③姜寨聚落是仰韶文化的典型代表 ④姜寨聚落是大汶口文化的典型代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陶寺城址规模宏大,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末期城址中最大的一座。城内发现了祭祀区、宫殿区等不同的功能区域,以及排列有序、规格差别明显的墓地。这说明当时( ) A.城市建设规范有序 B.区域文化交流加强 C.早期文明曙光显现 D.尚未出现贫富分化 3.在王位继承中,夏朝基本采用“父死子继”的方式;商代三十一个王中,有十四个是通过“兄终弟及”的方式继位;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的宗法制度。这一变化( ) A.导致分封制逐渐瓦解 B.有利于国家政权的稳定 C.体现了世袭制的崩溃 D.促使国家结构更加严密 4.西周后期,随着农业垦耕与耨耘技术的发展,农事活动愈发复杂,贵族雇佣“田畯”监督的难度与成本大幅提高,导致公田产量下滑甚至逐渐荒废,周宣王即位时便发生了“不籍千亩”的事件。这反映出当时( ) A.小农经济的兴起 B.井田制松动 C.土地私有制确立 D.分封制瓦解 5.鲁隐公六年(公元前717年),周王室发生饥荒,派人前往东方的鲁国告急,鲁隐公为此向宋、卫、齐、郑等国请求买进谷物以救助周王室,齐国虽为大国,仍响应鲁国请求参与援助。由此可见,当时( ) A.鲁国成为新兴霸主 B.救荒机制较完善 C.各国商贸活动频繁 D.周天子影响犹存 6.下表所示为春秋战国时期文献中吴越地区的相关记载。据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 ) 时间阶段 相关记载 文献 春秋前期 吴公子季札观周乐,能精准阐释《风》《雅》《颂》,却仍自称“蛮夷”,以“断发文身”为俗。 《左传》 春秋后期 越君勾践令诸大夫习《诗》《礼》,朝堂论政引“华夏先王之道”,但祭祀仍保留“鸟图腾”仪式。 《国语》 战国中期 楚王孙遗者钟铭文载“吴人,越人,尚同乎楚”,吴越贵族通婚频繁,且多以“华夏共祖”自称。 《史记》 A.长江流域礼制整合的初步完成 B.华夏认同在吴越地区逐步深化 C.东南地区华夏共祖观念的萌生 D.吴越习俗与周礼的互动式演变 7.有学者统计,在《商君书》中,“国”字出现295次,“君”字出现89次,“国”与“君”的出现次数之比约为1:0.3。而在《韩非子》中,“国”字出现591次,“君”字出现1209次,“国”与“君”的出现次数之比约为1:2.05。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 A.商鞅主张削弱君权 B.儒法斗争日趋激烈 C.民本思想影响巨大 D.君主权威日益增强 8.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治国隐喻,强调统治者治理国家时,应避免过度干预、频繁施策,需谨慎决策并顺应社会运行的自然法则与民众意愿。这一主张的核心是( ) A.凸显顺应自然的治国逻辑 B.明确以民为本的施政核心 C.反映新兴地主阶层的政治诉求 D.为思想文化统一提供理论支撑 9.有人指出,如果秦始皇建立秦朝时仍采用前人“封建诸侯”的形式而没有进行实质上的革命,那么,封建割据的分裂局面也许会成为中国历史的主流现象。其意在说明,秦始皇( ) A.确立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 B.开始实行郡县制具有重大意义 C.未行周制致使秦朝走向灭亡 D.完成统一得益于实质性的革命 10.秦始皇设御史大夫,由左右亲信出任,负责起草诰命文书,皇帝制书、诏书下达也多由御史大夫承转。有些政事皇帝不愿差使丞相,会直接交给御史大夫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