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秋季学期高中一年级调研检测 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一至三单元。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闻一多新诗辞藻浓密的特点十分鲜明,形成了一种与同代诗人迥异的语言色彩,如他的前期诗歌《李白之死》,就充满了陆离的词语。即使是一些写得较为自由灵动的诗,其中的辞藻也比一般诗人的诗要浓密,如《晚霁见月》。此诗描绘了雪后转晴不久由黄昏入夜的情景,诗人使用了一连串富有色彩的名词和极富表现力的动词,浓墨重彩地描写了自然景观的变幻,让人有目不暇接之感。到《死水》时期,闻一多追求一种平静的抒情调子,重视理性的节制,但也时时呈现浓密的辞藻。如《口供》第一节就是一连串美的意象,在短短八行诗中集中了“白石”“青松”“大海”“黄昏”“蝙蝠”“国旗”“菊花”“苦茶”等,即如颜色有“白”“青”“鹅黄”“古铜色”等。 浓密的辞藻,在诗中往往形成密集的意象群,体现了闻一多新诗的情绪节奏。诗行内的意象密度,应该同诗的内在情绪节奏统一。意象安排的密度,尤其是意象转换递变的频率,在读者的视觉、听觉和灵觉中会形成一种声律,或快或慢,或婉转动听或急促有力。这种声律应该同诗人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情绪、同语言的外在节奏协同一致。密度高、递换快的意象排列能生成一种急促的节奏,而密度低、递换慢的意象排列则形成一种迟缓的节奏。以此考察闻一多新诗的浓密辞藻,可以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他的前期诗如《李白之死》《晚霁见月》中呈现的是意象的快速转换,表达的正是一种急切和轻快的情绪节奏,体现了诗人的浪漫气质。而后期的《死水》中虽然辞藻浓密,但就意象来说却较为单一,虽然诗中排列着不少华丽的词语,但这些词语本身并不构成意象,而是在抒写“死水”这一总体意象,所以读来并不显得情绪节奏急促,相反倒是显出平静抒唱的调子,这种调子同诗的规律音节结合,更是传达出一种讽喻的情调,从而达到了化丑为美的艺术效果。 浓密的辞藻,在诗中往往又能形成生动的形象,体现了闻一多新诗对绘画美的追求。如《黄昏》中的几行: 黑黯好比无声的雨丝, 慢慢往世界上飘洒······ 贪睡的合欢叠拢了绿鬓,钩下了柔颈, 路灯也一齐偷了残霞,换了金花; 单剩那喷水池 不怕惊破别家底酣梦, 依然活泼泼地高呼狂笑,独自玩耍。 在新诗史上有许多诗人重视诗的色彩美,但没有谁能像闻一多那样浓重地使用色彩,密集地使用色彩,丰富地使用色彩,因为诗人是那么醉心色彩,甚至宣称“要过这个色彩的生活”。即使那些并不以色彩为主要抒写对象的诗,也注意以色彩来暗示情绪,这就使得闻一多的新诗辞藻显得色彩浓烈、形象鲜明。 (摘编自许霆《五四新诗语言探索的典范之作-论闻一多新诗的语言特征》) 材料二: 我想诗的内容可分为两部分,就是“形”和“质”。这能抒写的、适当的文字就是诗的“形”,那所抒写的“意境”,就是诗的“质”。换一句话说:诗的“形”就是诗中的音节和词句的构造;诗的“质”就是诗人的感想与情绪。所以要想写出好诗真诗,就不得不注意这两方面。 现在先谈诗的形式的问题:诗形的凭借是文字。而文字具有两种作用。一是音乐的作用,文字中可以听出音乐式的节奏与协和。二是绘画的作用,文字中可以写出空间的形相与颜色。所以优美的诗中都含着音乐,含着图画。它是借着极简单的物质材料-纸上的字-表现出空间、时间中极复杂繁富的“美”。 那么,我们要想在诗的形式方面有高等技艺,就不可不学习点音乐与图画(及一切造型艺术,如雕刻建筑),使诗中的词句能适合天然优美的音节,使诗中的文字能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