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学看地形图 1.等高线:把海拔高度 的点连接而成的线。 2.等高距: 两条等高线之间的 。 相等 相邻 高度差 密码一 认识等高线 理解山的“肌理” 【探究活动1】探讨等高线特点 从线的数值、形态和疏密角度探讨等高线有哪些特点。 数值上看: 同一等高线海拔 全图任意相邻两条等高线海拔差 形态上看: 等高线都是 (闭合/张开)的曲线。 等高线一般 。(相交/不相交) 相同 相等 闭合 不相交 陡崖 (同线等高) (同图等距) 密码一 认识等高线 理解山的“肌理” 疏密上看: 等高线疏稀, 坡度 , 等高线密集, 坡度 。 (线密坡陡,线疏坡缓) 缓 陡 密码一 认识等高线 理解山的“肌理” 密码二 判读五大部位 绘制“生命地图” 【探究活动2】 我们在野狼岭迷路...…一名队员脚部受伤…...急需救援…...我们在山谷中的一条河流边,能看到…...两边是坡度很陡的山脊...… 伤员位置锁定 营救行动———规划与展示 这节课,我们学习的等高线,以及山峰、鞍部、陡崖、山脊、山谷这些地形部位,不再是书本上枯燥的名词。它们是我们在野外辨别方向的眼睛,是规避风险的盾牌,在关键时刻,它们更是托起生命的力量!希望大家永远敬畏自然,善用知识。 谢谢 山峰:等高线闭合,数值中间高,四周低用“ ”表示 山峰 密码二 判读五大部位 绘制“生命地图” 鞍部:两座山峰之间的低洼部分 鞍部 密码二 判读五大部位 绘制“生命地图” 等高线重叠在一起的地方 陡崖 密码二 判读五大部位 绘制“生命地图” 雨水分流,形成分水岭 山脊: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 山脊 山谷: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 雨水汇流,发育河流 山谷《极限营救:地形图上的生命通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区域认知:能够在地形图上识别山峰、鞍部、陡崖、山脊、山谷等基本地形部位。 地理实践力: 能够综合考虑安全、效率等因素,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初步规划和评价行进路线。 综合思维: 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等高线的数值、形态和疏密特点,建立等高线形态与实地地形之间的空间联系。 人地协调观: 深刻感受地理知识在现实生活、生产实践(如救援、勘探)中的重要价值。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能够在地形图上识别山峰、鞍部、陡崖、山脊、山谷等基本地形部位。 教学难点: 理解并应用“凸高为谷,凸低为脊”的空间规律;综合多种地形因素,规划和选择合理路线。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 探究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学过程 紧急呼叫———情境导入 1. 播放带有“SOS”标志的求救音频,营造真实、紧张的救援氛围。 2. 简要陈述背景:“勘探小队有人受伤,多耽搁一分钟,就多一分危险!”明确任务与角色。 3. 激励动员:“生命至上,我们必须立刻行动!大家有没有信心?” (二)装备解析———等高线与地形部位判读 密码一:认识等高线———理解山的“肌理” 直观演示:播放等高线形成原理的动画视频。 提问巩固:两个重要概念,等高线和等高距。 3. 引导探究:从等高线的数值、形态和疏密角度探讨、交流等高线的特点。 4. 点评总结 密码二:判读五大部位———绘制“生命地图” 1. 聚焦关键线索:“伤员提到了‘山脊’和‘河谷’,这是破解位置的关键!” 2. 布置探究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地形连连看,破解五大山体部位的密码(即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有哪些特点。) 3. 精讲点拨: 山峰、陡崖、鞍部的特征 山脊 vs 山谷:核心讲解,并引出终极口诀“凸低为脊,凸高为谷”。 4. 巩固练习与实战应用: 个别检验:邀请学生上台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标注山体部位。 小组行动:锁定伤员位置。 (三)营救行动———规划与展示 1. 小组合作,选择、制定最佳的营救路线。 2. 巡视指导:深入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