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年级语文上册新部编版第16课《诫子书》课时练习题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诫子书》选自《诸葛亮集·文集》,题目中的“子”一般认为是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B.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C.“诫子书”中的“诫”是告诫、劝勉的意思;“书”是书写的意思,这里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D.出自《诫子书》中的“宁静致远”一词被不少有识之士青睐,成为他们勉励自己的座右铭。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夫君子之行 择其善者而从之 B.非淡泊无以明志 可以为师矣 C.淫慢则不能励精 学而不思则罔 D.将复何及 水何澹澹 3.下面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和“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它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 B.“学须静也”的“学”已经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而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有淡泊名利的意味。 C.“非宁静无以致远”和“险躁则不能治性”中的“宁静”和“险躁”是一对反义词。 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 4.下列对《诫子书》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文言文,主要讲述修身治学,强调淡泊宁静的价值。 B.作者开篇即明确提出修身养德的要求,并提出修身养德的具体途径是“静”和“俭”。 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正面说明了“淫慢”和“险躁”的害处。 D.文章最后一句强调要勤学刻苦,不能荒废学业,暗含惜时之意。 5.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诫子书》)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立志就无法成就学业。 B.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了,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户的前面。 C.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穿井得一人》)国都中的人谈论这件事,并使宋国国君听到这件事。 D.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屠户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松地拿起屠刀。 二、填空题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非宁静无以致远( ) (2)非学无以广才( ) (3)淫慢则不能励精( ) (4)年与时驰( ) 7.《诫子书》中诸葛亮告诫儿子,成才须谨记三个条件: 、 、 ,在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深切的期望。 8.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非志无以成学 原意:志向。句中意: (2)形容词用作动词 非学无以广才 原意:宽阔,广大。句中意: (3)形容词用作名词 非宁静无以致远 原意:远大。句中意: 三、名句名篇默写 9.古人善用修辞手法表达对时间的感悟。“ , ”(《<论语>十二章》),孔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时间不停流逝的特点,启迪我们要珍惜时间;“ , ”(《诫子书》),诸葛亮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表达了年华老去、意志消沉的悲伤,告诫我们不要蹉跎岁月。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选自《诫子书》) 【乙】 世家子弟最易犯“奢”字、“傲”字。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但使皮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