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课时 解决实际问题(2) 教学内容 教材第91~9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正确分析并解决涉及数量关系变化的实际问题,掌握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问题的策略。 2.学会根据实际问题的情境,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列式计算。 3.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推理和解答,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并掌握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问题的策略,正确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2.能根据数量关系列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1.灵活运用策略分析复杂的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 2.准确找出实际问题中的中间问题,合理安排解题步骤。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兴民小学表演武术操的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获取信息:兴民小学144人表演武术操,原来每行排6人,后来变换队形,每行多排2人。提出问题:一共排多少行?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 [板书:数量关系的分析(2)]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教学例2 1.分析数量关系。 引导学生思考:变换队形后,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让学生交流讨论,明确总人数没有变,每行的人数变了。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从条件和问题两个角度分析数量关系。 从条件出发:已知总人数是144人,原来每行排6人,可先求原来排的行数,但要求的是后来排的行数,所以要先算出后来每行的人数。 从问题出发:要求后来一共排多少行,要用总人数除以后来每行的人数,所以要先求出后来每行的人数。 让学生将数量关系填写完整。 板书:后来排成的行数=总人数÷(原来每行的人数+2) 2.列式解答。 学生尝试列式解答,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板书并讲解解题过程: 先求后来每行的人数:6+2=8(人) 再求后来排成的行数:144÷8=18(行) 教师强调解题步骤的规范性和逻辑的严密性。 3.总结体会。 组织学生交流解决问题的体会,引导学生总结:如果从条件出发不能确定思路,可以再从问题想起;从问题出发有时更容易想清楚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题。 学生独立读题,分析数量关系,先确定原来的行数,再与后来的行数比较。小组内交流解题思路和方法,教师巡视并参与部分小组讨论。 2.完成“想想做做”的第2~4题。 学生自主完成这些题目,要求先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再列式解答。教师巡视,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完成后,同桌之间互相检查、交流解题思路和方法,教师选取部分题目进行集中讲解和点评,强调不同类型题目的解题关键和注意事项。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板书设计 解决实际问题(2) 后来排成的行数=总人数÷(原来每行的人数+2)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有了一定的提升,但部分学生在分析复杂数量关系时仍可能存在困难。在后续教学中,需要加强对这部分学生的指导,设计更多针对性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