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14445

【教学评一体化】西师大版一上4.7《加减关系一图二式及加减混合运算》(教案)

日期:2025-11-15 科目:数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89次 大小:305411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教案,加减关系一图二式及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师大,一体化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0~20的认识》单元整体设计 一、单元主题解读 (一)课程标准要求分析 《10~20的认识》单元是数与代数领域第一学段“数与运算”和“数量关系”中的重要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在“内容要求”中指出:“在实际情境中感悟并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理解数位的含义;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通过数的大小比较,感悟相等和不等关系;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感悟运算之间的关系;探索加法和减法的算理与算法,会整数加减法;在解决生活情境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形成初步的符号意识、数感、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在简单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数和数的运算解决问题,能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形成初步的应用意识”在“学业要求”中指出:“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能说出不同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数值;能用符号表示数的大小关系,形成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意识。能熟练口算20以内数的加减法,形成初步的运算能力。” (二)单元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围绕10~20各数展开,涵盖数的认识、组成、读写,数位概念(个位、十位),10的分解与组合,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运算,以及加减混合运算在实际场景(如车上人数变化)中的应用。知识编排循序渐进,从数的直观感知到抽象概念理解,再到运算及应用,层层递进。 (三)学生认知情况 学生此前已有0~9各数的认知基础,对数量有初步感知。但从9添1到10的概念转变,以及数位概念理解可能存在困难。在运算方面,简单的0~9加减法有一定基础,但对于10~20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需建立在对数的组成理解上才能灵活运用,将运算与实际生活场景关联也需引导。 二、单元目标拟定 1.准确认、读、写10~20各数,理解数的顺序、大小及组成,明晰个位、十位含义,能用计数器表示数。 2.熟练进行10~20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运算,掌握加减混合运算。 3.通过数一数、捆一捆、摆一摆等活动,培养观察、操作和抽象概括能力。 4.经历运算过程,体会数的运算与实际生活联系,提升解决问题能力。 5.感受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三、关键内容确定 (一)教学重点 1.掌握10~20各数的认识与组成,明晰个位、十位含义。 2.掌握10~20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运算方法,并能灵活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 1.知道个位和十位上“1”的不同意义,并能在计数器上正确表示数。 2.理解加减混合运算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算顺序和数量关系。 四、单元整合框架及说明 整合指导思想定位: 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这是数学课程的核心素养内涵。《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经历由数量到数的形成过程,理解和掌握数的概念;经历算理和算法的探索过程,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初步体会数是对数量的抽象,感悟数的概念本质上的一致性,形成数感和符号意识;感悟数的运算以及运算之间的关系,体会数的运算本质上的一致性,形成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学生经历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过程,感悟加法模型和乘法模型的意义,提高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模型意识和初步的应用意识。” 本单元教材的具体编排结构如下: 教材编排特点: 1.借助小棒、计数器、手指等直观教具,以及涂一涂、摆一摆等活动,将抽象知识直观呈现,便于学生理解和操作。 2.以生活场景(如车上人数、动物数量等)为背景编排题目,让学生在熟悉情境中感受数学价值,理解运算意义。 3.从数的认识逐步过渡到运算,层层深入,各知识点紧密相连,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利于知识体系构建。 五、单元课时规划 单元划分依据 □课程标准 教材章节 □知识结构 课程内容模块 数与运算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