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课时 数量关系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5页的数量关系,第106~108页练习与应用第5~8题、第10~13题。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从给定情境图中准确提取有效信息,明确解决问题所需条件,熟练分析数量关系,并正确列出综合算式求解。 2.清晰理解间隔排列的概念,能准确列举生活中的间隔排列现象,掌握间隔排列中物体数量的规律,能运用规律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 1.熟练从情境图中提取信息,准确分析数量关系,正确列式解决问题。 2.深刻理解间隔排列的规律,能灵活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1.深入分析复杂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准确列出综合算式。 2.全面理解间隔排列规律的本质,能在不同情境中正确应用规律。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课件展示教材中的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同学们,仔细看看这幅图,图中描绘了什么场景呀? 2.鼓励学生发言,描述图中的活动和人物等,如:图中有跳绳、踢毽子、拍皮球的同学。 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从这幅图中挖掘信息,解决一些数学问题,还要探究一种有趣的排列现象。 (板书:数量关系) 二、探究数量关系 1.明确所需条件。 (1)针对问题(1)“跳绳的和踢毽子的一共有多少人?”,教师:要算出这个总数,我们得知道什么呢?引导学生思考得出:需要知道跳绳的人数和踢毽子的人数。 (2)对于问题(2)“踢毽子的比拍皮球的少多少人”,同样引导学生思考所需条件,即踢毽子的人数和拍皮球的人数。 2.分析数量关系。 (1)学生小组讨论:我们怎么去分析这些问题里的数量关系呢? (2)小组讨论后,指定代表发言,教师总结:求两个部分的总数,用加法,也就是跳绳的人数加上踢毽子的人数等于总人数;求两个数量的差值,用减法,即拍皮球的人数减去踢毽子的人数就是少的人数。 3.列综合算式解答。 问题(1):跳绳的总人数+踢毽子的总人数=跳绳和踢毽子一共的人数 问题(2):拍皮球的总人数-踢毽子的总人数=踢毽子的比拍皮球的少的人数 请学生解释算式中每一步的意义,强调运算顺序和列式依据。 三、探究间隔排列 1.生活实例列举。 教师:大家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呀? 学生发言举例,如:马路边的路灯和电线杆、排队的同学等,教师展示相关图片补充说明。 2.动手操作探究。 给每个小组发放小道具(如磁贴或小棒),布置任务:用△和一个隔一个排成一行,当△有15个时,看看可能有多少个。 学生小组合作操作,教师巡视观察,适时给予指导。 小组代表展示不同的排列结果并汇报: 当两端都是△时,有14个; 当两端都是时,有16个; 当两端分别是△和时,有15个。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间隔排列的规律:当两种物体间隔排列时,如果两端物体相同,那么两端物体的数量比中间物体多1;如果两端物体不同,那么两种物体数量相等。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与应用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 2.完成练习与应用第6~8题。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相互订正。 3.完成练习与应用第10题。 指名学生板演,全班集体订正。 4.完成练习与应用第11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是如何思考的。 5.完成练习与应用第12~13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全班集体订正。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板书设计 数量关系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教学,多数学生能掌握数量关系分析和间隔排列规律,但在复杂情境下应用知识时仍有部分学生出现困难。后续教学需加强实际情境的练习,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