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第1课时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知识点一 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1.我国开始制定成文法,并通过铸刑鼎、书竹简等方式发布法律是在( ) A.春秋战国时期 B.西汉时期 C.唐朝时期 D.明清时期 答案:A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开始制定成文法,并通过铸刑鼎、书竹简等方式发布法律,B、C、D错误。 2.中华法系源远流长。关于中华法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 ②强调礼法结合 ③认为君主权威在法律之下 ④主张法治优于“君主之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中国古代是君主人治主宰下的法治,君主权威高于一切,③④错误。 3.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回顾历史,展望未来,任重道远。以下关于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政治生活的主导思想,强调礼法结合 B.唐朝时,我国形成了较完备的封建法典,《唐律疏议》是代表 C.在古代社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逐渐成为现实,法治成为治国基本方式 D.新中国成立以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答案:C 解析:在古代社会,法律确认和保护人剥削人的等级制度,特权阶层常凌驾于法律之上。近代以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逐渐成为现实,法治成为一种全新的国家治理方式,C错误,但符合题意。 知识点二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 4.马克思说:“君主们在任何时候都不得不服从经济条件,并且从来不能向经济条件发号施令。无论是政治的立法或市民的立法,都只是表明和记载经济关系的要求而已。”这说明( ) ①法是维护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 ②法在国家治理中既有政治职能又有社会职能 ③生产方式决定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 ④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并服务于统治阶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马克思的话强调的是法的产生,不涉及法的功能和含义,①②不选。 5.社会规范是调整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则。主要包括法律规范、道德规范、宗教规范、政策规范、社团规范等。法律规范与其他社会规范相比,在主要内容方面的区别是( ) A.法在国家治理中既执行政治职能,又执行社会职能 B.法反映并调整一定的社会关系,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规范人们的行为 C.法是相应的国家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制订、修改和废止的规范性文件 D.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 答案:B 解析:A是从法的职能角度分析的,不符合题意;C是从法的制定角度分析的,不符合题意;D是从法的实施角度分析的,排除。 6.制定和认可是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两种基本形式,下列选项中属于国家以认可形式创制的是( ) ①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 ②“高铁不得霸座”被写入《民法典》 ③国务院公布《网络数据安全管理条例》 ④全国人大常委会将“常回家看看”列入《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解析: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立法活动制定新的法律,属于国家以制定形式创制法律,①不符合题意。国务院公布《网络数据安全管理条例》,这是国务院通过行政立法活动制定新的行政法规,属于国家以制定形式创制法律,③不符合题意。 7.人类法律文明的进步促进了法学思想的创新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谱写了人类法治思想史上的新篇章。下列属于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有( ) ①任何国家法律都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反映 ②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法律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③法是国家和个人共同制定的规则,并不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④法在国家治理中既具有政治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