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27658

13.2《宇宙的边疆》练习 (含解析)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日期:2025-11-2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53次 大小:49787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13.2,学年,必修,选择性,语文,高二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3.2《宇宙的边疆》练习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对《宇宙的边疆》作者及文本属性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卡尔·萨根是美国天文学家,文本属于议论文体裁 B.作者以宇宙探索者的视角,采用空间顺序展开说明 C.文章核心是论证“地球是宇宙唯一有生命的天体” D.文本语言严谨枯燥,仅注重科学数据的精准呈现 2.下列语句体现的认知视角,与《宇宙的边疆》最契合的一项是() A.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B.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C.当局者迷,旁观者清D.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3.下列对“宇宙边疆”内涵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指宇宙的空间边界,也指人类认知宇宙的探索边界 B.随着观测技术发展,人类对“边疆”的认知不断拓展 C.宇宙边疆是固定不变的,与人类探索能力无关 D.探索宇宙边疆的过程,也是人类认识自身的过程 4.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以抒情开篇,通过强烈情感抒发引发读者共鸣 B.交替使用说明与议论,兼具科学性与思想性 C.大量运用拟人手法,将宇宙天体人格化表述 D.采用“总—分”结构,先提出观点再逐一论证 5.下列对文中“地球与宇宙关系”的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A.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宇宙万物围绕地球运转 B.地球是宇宙中普通的天体,却孕育了独特的生命 C.地球在宇宙中独一无二,是人类永恒的家园 D.地球的存在是偶然的,对宇宙毫无意义 6.下列对文章主题思想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展现宇宙的浩瀚与神奇,激发人类探索热情 B.强调人类在宇宙中的渺小,引导谦逊的认知态度 C.揭示宇宙运行规律,证明“上帝创世”的荒谬 D.思考人类存在的意义,唤醒对地球的珍视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宇宙的边疆》选自美国天文学家卡尔·萨根的科普巨著《宇宙》,这部作品以“将宇宙的奥秘带给大众”为使命,既是科学著作,也是人文经典。20世纪70年代,人类宇宙探索进入黄金时期:1969年阿波罗登月成功,人类首次踏上地球以外的天体;1977年“旅行者号”探测器发射,携带“地球名片”向宇宙深处进发;射电望远镜的升级让人类“看见”更远的星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萨根以深厚的天文学素养和文学功底,创作了《宇宙》一书,旨在打破科学与大众的隔阂,让普通人领略宇宙的壮美与神奇。 卡尔·萨根不仅是天文学家,更是“科学传播之父”。他始终坚信,科学不应局限于实验室,而应走进大众生活。《宇宙的边疆》作为书中的经典章节,最突出的特点是“科学性与人文性的融合”———既精准呈现宇宙的科学知识,如星系的形成、恒星的演化、行星的特征等,又融入对人类存在意义的思考。萨根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在文中多次强调地球在宇宙中的普通性,同时也肯定了生命存在的独特性,这种辩证的视角让文本超越了单纯的科普范畴。 文本的写作视角极具创新性。萨根没有采用传统科普文“从地球到宇宙”的局限视角,而是以“宇宙探索者”的身份,从宇宙的整体视角回望地球。这种“跳出地球看地球”的视角,既让读者清晰认识到宇宙的浩瀚———地球只是“宇宙汪洋中的一滴水”,也让人类对自身的认知发生深刻转变:从“宇宙的主宰”变为“宇宙的一部分”。这种视角转换,不仅是科学认知的突破,更是思维方式的革新。 《宇宙的边疆》的语言艺术同样值得称道。作为科普文本,它既保证了科学术语的准确性,如“星系”“恒星”“行星”等概念的界定清晰严谨;又避免了语言的晦涩枯燥,通过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可读性。如将宇宙比作“汪洋”,将星系比作“岛屿”,让抽象的宇宙空间变得具象可感;“我们探索宇宙的时候,既要勇于怀疑,又要富于想象”等语句,既传递科学精神,又饱含人文关怀。 这部作品对后世产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