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如 廉 列 蔺 颇 相 传 节 选 智斗强秦护玉璧,义感良将化干戈 同学们,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群雄逐鹿。在那个充满动荡与变革的时代,各国为了争夺霸权,纷纷招揽人才,以求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赵国作为战国七雄之一,也涌现出了许多杰出人物。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去领略廉颇和蔺相如这两位赵国名臣的风采,感受他们身上所蕴含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以及他们为国家所做出的卓越贡献,从而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情景导入 素养目标 文化传承与参与 结合背景资料,理解“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精神内涵,体会将相团结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 审美发现与鉴赏 分析人物形象,分析艺术手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 梳理核心事件及其脉络。 语言理解与运用 掌握重点实虚词、特殊句式,疏通文意。 初读课文 划分文章层次 任务一 1.明确字音 廉颇( )( ) lián pō 蔺相如( ) lìn 遗赵王书( ) wèi 礼节甚倨( ) jù 持其璧睨柱( ) nì 召有司案图( ) àn 使其从者衣褐( )( ) yì hè 汤镬( ) huò 舍相如广成传( ) zhuàn 渑池( ) miǎn 击缻( ) fǒu 叱之( ) chì 左右皆靡( ) mǐ 秦王不怿( ) yì 避匿( ) nì 刎颈之交( )( ) wěn jǐng 2.解题 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 嬴姓,廉氏,名颇,战国末期赵国的名将。 蔺相如 战国时期赵国上卿,外交家。 列传 中国纪传体史书的体裁之一,谓列述人臣事迹,令可传于后世 3.文学知识—《史记》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共130篇。记述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时期近三千年的历史。 鲁迅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文学知识—《史记》 史 记 按年代记叙帝王言行和政绩。 12本纪 记叙诸侯国的兴衰和杰出人物的事迹。 30世家 记叙各类名人的生平和事迹。 70列传 按年代谱列各时期重大事件。 10 表 记录各种典章制度的沿革。 8书 4.课文按照什么顺序写了哪几部分的内容? 时间顺序 1-2段 廉蔺简介 3-4段 完璧归赵 14-16段 渑池之会 17-21段 负荆请罪 疏通文意, 探究文本内容 任务二 解读第一部分 解释词语,疏通文意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②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者,……也。判断句 拜:古代授予官职叫拜。 凭借 宦官的头目 状语后置句 侍从宾客和左右亲近之人 解读第一部分 第1、2段介绍了廉颇、蔺相如的身份地位。从全文看,这一介绍有什么作用? 问题探究 赵国良将,战功赫赫,地位显贵,天下闻名。 廉颇 地位卑微,不为人知。 蔺相如 一贵一贱,对比鲜明,为下文这两人的矛盾产生埋下伏笔。 解读第二部分 解释词语,疏通文意 ③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送给 信 用 交换 商议 给 白白地 就 担心 取独 主意 出使 回复 被 定语后置(求可使报秦人) 解读第二部分 问题探究 1.摆在赵国君臣面前的是怎样的难题? 强秦索璧 一难 失璧无城 二难 无人出使 三难 2.第三段写赵君臣议而不决,有何用意? 交代故事缘起,既反映出秦强赵弱的现实。为相如出场作铺垫,同时烘托相如胆识。 解读第二部分 解释词语,疏通文意 ④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 宾语前置 曾经 私下 逃跑 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