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30085

6.2《青纱帐——甘蔗林》课件(共32张PPT)中职语文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下册

日期:2025-11-19 科目:语文 类型:课件 查看:39次 大小:8625131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中职,模块,基础,2023,高教,语文
  • cover
(课件网) 帐 帐 青 青 纱 纱 —甘蔗林 —甘蔗林 烽火岁月诉衷肠 血色青纱映甘林, 1962年,三年自然灾害刚刚过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重新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广大人民群众的建设热情高涨。当时,满怀革命热情的诗人踏过祖国的南方和北方,为人民群众伟大的奋斗精神所感染,接连写下许多基调高昂的诗篇,这首诗便是其中的代表作。 情景导入 素养目标 语言理解与运用: 理解青纱帐和甘蔗林的深层 含义 思维发展与提升: 划分诗歌层次,概括诗歌内容 审美发现与鉴赏: 赏析诗歌中对比、排比、反复、比喻等手法的作用。 文化传承与参与: 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的革命激情。 任务一 了解诗人, 初读诗歌 1、了解作者—郭小川 郭小川(1919年9月2日-1976年10月18日),原名郭恩大,中国近代诗人,出生于河北省丰宁县凤山镇。他青年时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抗战前开始创作,后来到延安开展工作。曾任丰宁县县长,长期在中南地区和中宣部做党的理论宣传工作,后调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书记处书记,《诗刊》编委,《人民日报》特约记者。 郭小川的诗歌创作可分为两类:政治抒情诗《致青年公民》《向困难进军》《望星空》等;长篇叙事诗《林区三唱》《团泊洼的秋天》等。成名作是政治抒情诗《致青年公民》。 走进郭小川 2、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 1962年3月,6月至9月在中国海防前哨改成。当时,中国人民正在党中央领导下战胜了连续三年的严重困难。 1962年初,郭小川再度来到厦门,他站在香甜的甘林里,联想到远在千里的北方的青纱帐回忆起青年时期参加八路军,在青纱帐里打游击的战斗经历,曾经战火般严峻艰辛的岁月顿时涌上诗人的心头。诗人体味了困难和斗争,胜利和欢乐,领悟了其中深刻的道理。如诗人自己所说,《青纱帐———甘蔗林》便是“表现了我对克服困难的信心”。 3、文体知识 “政治抒情诗”作为一种特殊的诗体在50年代、60年代确立,形成了自己特别的诗学观念和审美规范: 1.强调诗歌的工具职责 强调为政治服务的直接性、主动性,着眼于表现对政治形势、斗争任务的认知,宣传革命观念、革命立场、革命情操和革命的人生哲学,对于诗歌在实现某一时期具体的政治目标上的作用和功能上,持有确定无疑的信念。 3、文体知识 3.诗中的“我”充分本质化、社会化了 往往以“阶级”“人民”的代言人的身份出现,文字的激扬,情感的回应,思想的“资源”仍是当时的“集体话语”和“统一叙述”。追求“诗学和政治学的统一,诗人和战士的统一”,成了政治抒情诗人尊崇的信念。 切近时事“和时代共脉搏”,为表现重大的政治命题,诗歌多取材于斗争历史、先烈遗物、英雄故事、革命圣地等,以此触发诗情,托物言志,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承载着一时一地的政治风云,以应景的方式完成对时代的颂歌。 2.选材上直接面对重大的政治事件 3、文体知识 5.为获取宣传鼓动的效果 在诗情表达上经常使用反复渲染、铺陈的手段,重视节奏分明、声韵铿锵的音乐感、对偶、排比和华辞丽句的形式。此类诗的这些特点又推进了群众性朗诵活动的兴起。 4.一般都采取“宏大叙事”的表意策略 大气势,大篇幅,大张旗鼓,大开大阖,艺术结构呈现为观念演绎的形态,展开方式是理性逻辑的线性发展,“形象构成”是用形象化的豪言壮语来表达抽象的思维和概念,以喷薄的激情和形象的“政论”获得“炸弹与旗帜”的效应。 4、解题 青纱帐—甘蔗林 破折号:表示话题的转换,全文主要内容为青纱帐、甘蔗林。 4、解题 “青纱帐”是指中国北方地区的一种农田景观,通常是在夏季,大片的高 粱、玉米等高杆作物生长茂密,形成一片绿色的帐幔,远望如绿色的纱帐。这种景象在北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