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迷藏》教案 【教学内容】 《捉迷藏》 【教材分析】 《捉迷藏》选自丁善德钢琴组曲《快乐的节日》,是一首充满童趣的经典作品。乐曲通过ABA’结构、鲜明的力度对比(如渐强渐弱)和跳跃的节奏(如十六分音符跑动),生动描绘了孩童游戏的场景。教材编排侧重“听赏与表现”结合,以分段聆听引导感知音乐要素(速度、音色、情绪)与画面联想,通过声势律动、问答互动渗透音乐结构认知,为后续创造性表演奠定基础,兼具审美熏陶与文化传承价值(中国钢琴作品赏析)。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以具象思维为主,活泼好动但注意力持续较短。音乐学习上,已掌握基础节奏型(如四分、八分音符),能简单模仿律动,但对音乐要素(如调性变化、乐器音色)的主动分析能力较弱。本课需依托游戏化任务(如“节奏捉迷藏”)、生活化比喻(如“小精灵脚尖跳”)和身体参与(声势动作),将抽象音乐语言转化为可感可知的趣味体验,同时借助协作创编激发想象力与表现欲。 【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能感受《捉迷藏》乐曲的活泼节奏与欢快情绪,体会音乐所描绘的游戏场景。 艺术表现:能用拍手、跺脚、走动等身体动作准确表现乐曲的节奏变化。 创意实践:能尝试使用沙锤、木鱼等打击乐器为乐曲片段伴奏,表达对节奏的理解。 文化理解:了解作曲家丁善德及其创作背景,初步认识中国钢琴音乐的文化价值。 【教学重点】 通过分段聆听与声势律动,捕捉音乐力度、速度变化与游戏情节的关联,能用动作和语言表达对乐曲结构的理解。 【教学难点】 小组创编时协调动作与音乐情绪的一致性。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本曲相关音频、影像资料、打击乐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启航·趣意引思 视频导入:小朋友们,视频中的动物们在干什么?捉迷藏 小兔子的耳朵为什么一抖一抖的?小鸭子的尾巴尖为啥偷偷露在树洞外?它们躲藏时的沙沙声、找到伙伴的欢呼声,其实都藏在了一首钢琴曲里!今天,丁善德爷爷要用黑白琴键带我们变身‘音乐小侦探’,听听音符是怎么玩捉迷藏的。 引出课题《捉迷藏》 律动寻真·新知解码 1.乐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情绪:欢快、开心地! 2.乐曲可以分为几部分? A段+B段+A’段 3.乐曲的演奏乐器是什么?钢 琴 钢琴是音乐世界的“魔法师”,它拥有88个黑白琴键,像一排会唱歌的楼梯!轻轻按下高音区的琴键,声音像小精灵在云端跳跃,清脆又调皮;低音区的琴键则像大熊踩着鼓点走来,浑厚又神秘。它的身体里藏着几百根琴弦,小锤子一敲就能变出欢快的雨滴、温柔的月光,甚至惊险的追逐游戏! 音名:C D E F G A B 唱名:dol re mi fa sol la xi 播放钢琴介绍视频 4.分段聆听 第一部分 (1)乐曲的情绪、节奏是怎样的? 情绪:明朗、欢快地 节奏:密集的 (2)这段旋律重复了几次?三次 (3)这段旋律描述了怎样的画面? 第一部分乐曲描绘了孩子们轻手轻脚寻找藏身之处时,紧张又充满期待的神秘画面,仿佛月光下悄悄移动的小影子。 (4)试着唱一唱这两条旋律吧! 第二部分: (1)乐曲的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明朗、欢快地→甜美、抒情地 (2)乐曲的节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节奏:密集的→宽松的 (3)这段旋律描述了怎样的画面? 第二部分乐曲展现了孩子们成功躲藏后屏息凝神的场景,像一群小老鼠蜷缩在窗帘后,明明紧张得心跳咚咚,却忍不住捂嘴偷笑,生怕被发现! (4)试着唱一唱这条旋律吧! 第三部分: (1)这段音乐里出现了之前哪段旋律? 与第一部分相似 (2)你觉得捉迷藏最后谁赢了?用一声欢呼或一个搞笑动作表演出来! 自由设计胜利姿势 (3)这段旋律描述了怎样的画面? 第三部分刻画了孩子们欢呼雀跃庆祝胜利的瞬间,像童话森林里突然炸开的魔法烟花,蹦跳的脚尖、飞扬的裙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