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31893

人音版(2024)三年级音乐上册 第一单元摇啊摇 教案+课件+素材

日期:2025-11-23 科目:音乐 类型:小学素材 查看:39次 大小:20716121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人音版,2024,三年级,音乐,上册,第一
    (课件网) 摇啊摇 第一单元 我们多幸福 目录 本课目标 新知导入 新知讲解 课堂展示 课堂拓展 课堂总结 审美感知 通过听唱、跟唱、模仿等方式,引导学生逐步熟悉并掌握歌曲。鼓励学生通过身体律动、打击乐器伴奏等方式,感受歌曲的节奏和旋律。 艺术表现 使学生能够准确演唱歌曲《摇啊摇》,掌握歌曲的旋律和节奏。引导学生感受歌曲中的节拍特点,如6/8拍的强弱规律及节奏韵律。 创意实践 能用肢体语言和乐器简单等多种形式表现音乐。 文化理解 通过演唱歌曲引导学生感受歌曲中的温馨家庭情感和童年乐趣,培养对家人的感恩之情。通过学唱歌曲,激发学生对民间音乐的兴趣,拓宽音乐视野。 教学目标 情境启航·趣意引思 说一说,你和外婆之间的故事吧! 律动寻真·新知解码 聆听歌曲,思考: 1.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舒缓地 快乐地 自豪地 2.这首歌曲的速度是怎样的? 速度:中速 3.这是一首几拍子的歌曲? 68 以八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有6拍。 律动寻真·新知解码 再次聆听歌曲,思考: 歌词中‘摇到外婆桥’让你想到什么画面? 月光洒在河面,小小的木船轻轻摇晃,外婆坐在船头哼着歌,萤火虫在芦苇丛中一闪一闪,风带着花香和水波声,仿佛连星星都跟着摇篮的节奏温柔眨眼。 一起有节奏的、朗读一遍歌词吧! 律动寻真·新知解码 范唱: 伴奏: 观察乐谱,有何特点? 这两段旋律相似,但结尾不一样。 同头换尾 指乐句开头旋律相同,结尾通过节奏、音高或和声变化形成对比,增强音乐的统一性与发展性。 律动寻真·新知解码 范唱: 伴奏: 附点音符 附点的时值等于所依附音符时值的一半,例如四分附点音符( .)的时值等于四分音符( )加八分音符( ) 律动寻真·新知解码 范唱: 伴奏: 律动寻真·新知解码 范唱: 伴奏: 反复记号 从头反复:由单竖线加两点( :‖)标记,演奏至结束记号时需从乐曲开头重新开始重复。 从记号处反复:由单竖线加两点(‖: :‖)标记,奏至“:‖”时需跳回“‖:”处继续重复至指定终止位置。 律动寻真·新知解码 范唱: 伴奏: 律动寻真·新知解码 歌 曲 背 景 歌曲以“摇篮”为载体,通过母亲(或长辈)轻摇入睡的场景,歌颂无私的母爱与亲情的温暖。歌词暗含对童年美好回忆的眷恋,唤起听者对家庭、故乡的情感共鸣,具有跨越年龄的文化感染力。 《摇啊摇》是一首广泛流传的中国传统摇篮曲,其旋律根植于民间音乐文化,。歌词中“外婆桥”的意象,映射出旧时水乡的生活场景,传递着代代相传的育儿温情。 作为三拍子摇篮曲的代表,《摇啊摇》以简单的重复性旋律和“同头换尾”的创作手法(如乐句开头相同、结尾变化),模拟摇篮晃动的韵律感。其文化意义不仅在于音乐传承,更成为中华家庭伦理与亲情教育的生动载体,在轻柔吟唱中传递“家”的温度。 创想工坊·才情绽放 碰钟(又名碰铃、星)是中国传统打击乐器,形似一对小巧的铜制碗状钟体,顶端以绳索或木柄相连。演奏时双手各持一钟,轻轻碰撞边缘,发出清脆透亮、余韵悠长的声响,宛如星光洒落般空灵纯净。它常用于民乐合奏、戏曲伴奏或营造宁静意境,在,尤其适合为三拍子歌曲,增添灵动韵律。 三角铁是一种常见的打击乐器,由一根弯曲成三角形的金属棒制成,通常搭配金属小棒敲击发声。它的音色清脆透亮,带有绵长的泛音,适合表现明亮、灵动的节奏。演奏时,一手悬提三角铁顶端的绳子,另一手持金属棒轻敲边角或来回滑动,可发出“叮铃———的悦耳声响。 小组合作,用打击乐器为歌曲《摇啊摇》伴奏。 创想工坊·才情绽放 创想工坊·才情绽放 思悟清泉·撷珠归航 今天的音乐课,我们乘着《摇啊摇》的旋律,走进温暖的童年记忆,感受三拍子如摇篮般轻柔的韵律,更触摸到音乐中流淌的亲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