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31912

人音版(2024 )三年级音乐上册第一单元 在阳光下 教案+课件+素材

日期:2025-11-23 科目:音乐 类型:小学素材 查看:33次 大小:39737385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人音版,2024,三年级,音乐,上册,第一
    《在阳光下》教案 【教学内容】 《在阳光下》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人音版三年级上册教材,以汪立三钢琴独奏曲《在阳光下》为欣赏核心。作品以阳光为意象,通过钢琴丰富的音色与技法(跳跃旋律、明快节奏、力度对比)生动描绘生活场景,兼具童趣美感与时代精神(改革开放初期的希望感)。教材编排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聆听,初步感知音乐要素的表现作用,理解“器乐描绘画面”的艺术手法,培养对生活之美的敏感度,呼应“感受与欣赏”领域的核心要求。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具备基础音乐情绪感知力(能分辨欢快、宁静等情绪),但抽象联想能力较弱(需借助画面、律动辅助想象)。其认知特点为:形象思维主导(对“阳光”“游戏”等具象主题兴趣浓厚),注意力持续时间有限,音乐术语积累不足。前期已接触简单乐曲结构(如ABA),为本课分段赏析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能通过聆听感受《在阳光下》欢快活泼的情绪,辨别3/4拍节奏特点,感知旋律起伏与音色变化。 艺术表现:能用明亮、有活力的声音准确哼唱主旋律,掌握装饰音演唱技巧,并结合动作自信展示。 创意实践:能运用打击乐器为歌曲设计节奏伴奏,或创编简单歌词与动作,展现个性化音乐理解。 文化理解:了解歌曲所表达的积极生活态度,体会音乐与自然、生活的联系,感受阳光带来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分段聆听与问题链引导(情绪/节奏/画面),深入感知音乐要素对“阳光意象”的表现作用,形成“听觉-视觉-动觉”多通道联觉体验。 【教学难点】 理解“阳光”隐喻的社会希望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本曲相关音频、影像资料、打击乐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启航·趣意引思 问题导入:请大家仔细看这幅画。画家主要想表现什么? 阳光、光线 画家用了哪些‘魔法’让我们感觉到阳光的存在? 明亮的色彩、强烈的明暗对比、闪烁的光斑、长长的影子、物体被照得发亮的部分等 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有什么感觉? 温暖、明亮、充满生机、开心... 画家用色彩和线条在画布上‘捕捉’了阳光。 那么,音乐家有没有办法‘捕捉’阳光呢? 他们用什么工具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用钢琴这种乐器‘画’出来的阳光音乐! 引出课题《在阳光下》 律动寻真·新知解码 1.这首曲子带给你最主要的感受是什么? 欢快、活泼、明亮、温暖、充满活力 2.听着音乐,你脑海里仿佛出现了什么样的场景?是在哪里?发生了什么事? 阳光下奔跑、草地上游戏、公园里玩耍、小鸟在歌唱、微风吹拂树叶…… 3.我们听到的声音是由哪种乐器演奏的?声音听起来怎么样? 钢琴 4.乐器介绍 它有一个大大的肚子,上面盖着可以掀开的盖子。最特别的是,它有一排排整齐的牙齿!有白色的牙齿和黑色的牙齿。 由琴身、琴盖、琴键等部分组成、一共有88个键,当我们的手指轻轻按下琴键时,就像按动了一个小开关,里面就有一个包着软软毛毡的小锤子立刻跳起来,‘咚’地一下敲打在细细的琴弦上!琴弦被敲到就开始震动,发出好听的声音啦!声音在钢琴的大肚子里回荡,变得更响亮、更饱满,然后从盖子下面传出来,就是我们听到的钢琴声啦! 钢琴为什么被称为‘乐器之王’呢? 高低音域广:“它能发出像小鸟一样又高又细的清脆声音,也能发出像大熊一样又低又沉的浑厚声音。 力度变化大:“它既能弹奏得像蝴蝶扇翅膀一样轻轻的、柔柔的,也能弹奏得像打雷一样重重的、响亮的。 音色变化多:“通过手指不同的弹法,它能发出跳跃的、像小珠子滚动的声音,也能发出连贯的、像小溪流水一样的声音。 5.作曲家介绍 汪立三(1933-2013)是中国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作曲家与钢琴家之一。他早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一生致力于音乐创作与教育。他最重要的贡献在于开创性地探索了中国钢琴音乐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