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35051

8.1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教学设计(办公室)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

日期:2025-11-20 科目:思想政治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96次 大小:2410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文化,高中,必修,统编,政治,办公室
  • cover
高中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第三单元第八课第一框 《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名称 《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根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3年版)提出的课标要求,感悟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理解文化多样性的价值,明确文化 交流互鉴的途径和意义。本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为指导,坚持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导学生理解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的辩证统一。 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哲学与文化》第三单元第八课第一框的内容,全文阐明了文化具有民族性和多样性,本框作为第八课学习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的第一框,是该课的逻辑起点和知识起点,对后面的框题教学起着引领作用,该框旨在引领同学们认识文化具有民族性和多样性理解文化多样性的价值,掌握如何对待文化多样性的要求,提升学生的文化涵养 二、学生情况分析 知识层面:学生前一课所学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我国文化有着一定的感受和理解,但是对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化所具有的多样性和民族性还未有过深入的了解,需要进一步学习,对于文化具有民族性、多样性的相关知识有系统的了解 生活经历层面:学生会面临不同民族的同学之间所存在的文化差异,如果不学习尊重文化多样性的要求,可能会使他们面临因不理解文化差异而导致的矛盾冲突,需要学习尊重文化多样性的要求,懂得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共同促进不同文化的发展。 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目标 政治认同:通过AI工具挖掘定安及海南非遗的文化内涵,增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与认同,体会和感悟文化的民族性、民族文化的产生,理解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及其核心,增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借助AI生成的文化交流案例,理解“文明互鉴”的时代意义,认同我国文化交流政策。通过阅读思考环节,学生了解海南省各式各样的文化遗产和民族节日,知道民族文化体现在民族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方式,以及民族节日、民族服饰等方面,其中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 科学精神:辩证分析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代意义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挑战,文化的民族性与文化的多样性的辩证关系,培养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待问题的能力。 公共参与:通过议学合作环节,学生探究“为何各国会形成各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的世界非遗的存在有何价值?”“我们应如何理性对待世界非遗”等问题,树立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知道保持文化多样性,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的做法。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尊重文化多样性的要求,懂得如何对待文化多样性 教学难点:理解文化多样性的价值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议题式教学、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探究 学习方法:课前预习自主搜索材料、课上积极思考并参与小组讨论。 教学设计思路 本教学设计尊重和按照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规律和学生思维特点,本次教学设计采用议题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思考、探究、合作,构建新知。本次授课地点是海南省定安中学,故采用定安中学学生所熟悉的文化遗产入手,将文化遗产的视野从定安县到海南省再到世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 本节课以2024年澳门世界非遗大会为主要背景,在第一环节,学生展示海南省定安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了解文化具有民族性,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独特标识。围绕“为什么要举行冼夫人文化节”、“冼夫人文化节上有哪些鲜明的中华文化元素”这一情境,让同学分享自己在该日主要做些什么活动,来探析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在第二环节,充分利用2024年澳门世界非遗大会上所展示的丰富多彩的世界各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情境,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