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45526

3.7 切线长定理 课件(共33张PPT)-2025-2026学年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教学课件

日期:2025-11-26 科目:数学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49次 大小:875827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2025-2026,下册,九年级,数学,北师大,学年
  • cover
(课件网) 第 1 页:封面页 标题:3.7 切线长定理 副标题: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 配图:左侧为 “切线长定理核心图形”(点 P 在⊙O 外,PA、PB 分别切⊙O 于 A、B,标注 PA=PB、∠APO=∠BPO),右侧为 “定理应用场景”(三角形内切圆中,从顶点引内切圆的两条切线长相等) 落款:授课教师 / 日期 第 2 页: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切线长的定义,掌握切线长定理(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切线长相等,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能结合定理解决 “线段相等”“角度平分” 等问题。 能力目标:通过定理推导培养逻辑推理能力,运用切线长定理与三角形内切圆知识结合,解决 “切线长计算”“三角形周长与内切圆半径关联” 等综合问题,提升几何分析能力。 素养目标:体会 “从具体图形到抽象定理” 的推导过程,感受几何定理的严谨性,培养数形结合与转化思想,规范几何证明的语言表达。 第 3 页:情境导入 切线长的定义 生活情境(配图): 用两根等长的绳子,一端固定在圆形桌面外的同一点 P,另一端分别系在桌面边缘的 A、B 两点,拉直绳子后,绳子与桌面边缘 “刚好接触”(形成切线); 从圆外一点 P,用圆规和直尺画出圆的两条切线 PA、PB,观察 PA 与 PB 的长度关系。 切线长定义: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切线,这点和切点之间的线段的长,叫做这点到圆的切线长。 (示例:点 P 在⊙O 外,PA 切⊙O 于 A,PB 切⊙O 于 B,则线段 PA、PB 的长均为点 P 到⊙O 的切线长) 思考引入:从圆外同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有什么关系?圆心与这一点的连线,对两条切线有什么作用? 第 4 页:核心定理 切线长定理(探究与证明) 1. 定理探究(动手操作 + 测量) 操作步骤: 画⊙O,在⊙O 外取一点 P; 用尺规作⊙O 的两条切线 PA、PB,切点分别为 A、B; 用刻度尺测量 PA、PB 的长度,用量角器测量∠APO、∠BPO 的度数(O 为圆心)。 观察结论:PA=PB,∠APO=∠BPO(圆心和圆外一点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2. 切线长定理内容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符号语言(如图,P 在⊙O 外,PA、PB 切⊙O 于 A、B): PA = PB(切线长相等); PO 平分∠APB(即∠APO = ∠BPO)。 3. 定理证明(逻辑推理) 已知:如图,点 P 在⊙O 外,PA、PB 分别切⊙O 于 A、B,连接 OA、OB、OP。 求证:PA=PB,OP 平分∠APB。 证明: ∵ PA、PB 是⊙O 的切线,OA、OB 是⊙O 的半径,∴ OA⊥PA,OB⊥PB(切线性质定理),即∠OAP=∠OBP=90°; 在 Rt△OAP 和 Rt△OBP 中,OA=OB(同圆半径相等),OP=OP(公共边); ∴ Rt△OAP ≌ Rt△OBP(HL 全等判定); ∴ PA=PB(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APO=∠BPO(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4. 定理延伸(结合圆的对称性) 由定理可知,OP 不仅平分∠APB,还垂直平分 AB(∵ Rt△OAP≌Rt△OBP,∴ ∠AOP=∠BOP,又 OA=OB,∴ OP 垂直平分 AB); 结论:从圆外一点到圆的两条切线,其连线(AB)被圆心与该点的连线(OP)垂直平分。 第 5 页:典例精讲 1 切线长定理的基础应用 例题 1:求切线长与角度 如图,PA、PB 分别切⊙O 于 A、B,∠APB=60°,OP=10cm,求 PA 的长及⊙O 的半径 OA。 解答步骤: 由切线长定理得 PA=PB,OP 平分∠APB,∴ ∠APO=∠APB/2=30°; ∵ OA⊥PA(切线性质),∴ △OAP 是直角三角形(∠OAP=90°); 在 Rt△OAP 中,∠APO=30°,OP=10cm,∴ OA=OP/2=5cm(30° 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由勾股定理得 PA=√(OP - OA )=√(10 - 5 )=5√3 cm。 思路提炼:遇切线长问题,优先连接 “圆心与切点”(构造直角)和 “圆心与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