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46533

初中语文 统编版 八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整本书阅读 《红岩》 课件(共35张ppt)

日期:2025-11-23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75次 大小:2255017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初中,ppt,35张,课件,红岩,阅读
  • cover
(课件网) 第四单元·整本书阅读 共2课时 红岩 语文统编版八年级上册 同学们,小萝卜头和江姐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吧。他们都是长篇小说《红岩》中的人物,给几代中国人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而《红岩》这部作品不仅反映了生活的广度,更具有思想的深度和巨大的艺术感染力,今天让我们怀着对革命前辈的敬意,进入《红岩》的学习。 情境导入 自我研学 罗广斌,1945年,参加地下党领导的革命外围组织“民青社”。1946年初,被派往滇南以教书为名,开展农村工作。后又调回重庆。1948年3月在重庆西南学院由江竹筠介绍入党。同年9月,因叛徒出卖被捕,先后被囚禁在重庆中美合作所渣滓洞、白公馆集中营。1949年11月27日越狱脱险。为了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他经常讲述革命战士在狱中坚持斗争的故事,并利用业余时间,编辑出版了重庆集中营烈士诗集《囚歌》、报告文学《圣洁的血花》、革命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等作品。1958至1961年,与杨益言合著长篇小说《红岩》。 作者简介 自我研学 杨益言,原籍四川省武胜县,生于重庆市。曾在同济大学读书,后因参加反对美蒋的学生运动被学校开除。1948年8月在重庆被特务机关逮捕,囚禁在渣滓洞集中营。重庆解放后,曾在中共重庆市委、团市委工作。后担任重庆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专业作家。 《红岩》是由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幸存的共产党员罗广斌、杨益言一起创作完成的。 作者简介 新中国成立后,罗广斌、杨益言先以报告文学《圣洁的血花》(又名《圣洁的鲜花》)记录狱中经历,后又创作《江姐》《小萝卜头》等报告文学及革命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旨在“把这里的斗争告诉后代”。 受组织委托,两人为创作长篇小说《红岩》,多次重返渣滓洞、白公馆考察,走访烈士家属和狱友以积累一手资料。作为狱中幸存者,二人创作始终秉持“歌颂革命先烈、揭露敌人暴行”的初衷,读者了解其生平(如罗广斌曾被关押于渣滓洞),能更深入理解作品精神内核。在真人真事基础上,经十年打磨,完成三百多万字稿件,历经三次彻底返工、五六次重大修改,这部兼具纪实性与文学性的作品终在1961年出版。后被译成多种语言,影响数代读者。 写作背景 自我研学 《红岩》以革命精神为核心主题,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中极具代表性的经典之作。作品立足史实,生动展现了中共地下党人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通过塑造多个人物形象与多元故事线索的交织,借助精妙的艺术提炼,这一主题得到深刻彰显。 作品主旨 自我研学 《红岩》是当代文学中一部优秀的革命英雄传奇作品,体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的崇高思想境界、坚定理想信念、巨大人格力量”,被称为“黎明时刻的一首悲壮史诗”“最生动的共产主义教科书”,被中宣部等部门选入“百部爱国主义教科书”。 作品影响 自我研学 社会层面: ①激发爱国热情:展现狱中革命者的英勇抗争。使读者深知幸福生活源于革命先烈的牺牲,激发爱国情怀。 ②传承红色基因:红岩精神传承了民族优秀传统与革命精神,激励国人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而奋斗。 ①丰富文学创作:融合纪实性与传奇性,塑造多个经典人物,结构宏伟严谨,注重心理描写与氛围渲染,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借鉴。 ②推动文艺改编:成功带动电影、歌剧、电视剧等多种艺术形式的改编,扩大了作品影响力。 文化层面: 列入教材:入选中小学阅读指导目录初中段,成为必读名著。 教育层面: 自我研学 作品影响 注重心理描写与环境渲染: 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作品不仅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展现其特质,还十分注重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与渲染环境气氛。 03 结构严谨且富于变化: 作品背景广阔,人物众多,斗争错综复杂,但作品结构严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