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 猫 课后·知能演练 一、基础巩固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污涩(sè) 红绫(líng) 凝望(níng) 郁闷(yù) B. 怂恿(sǒng) 屋脊 (jǐ) 惩戒(chéng) 雏鸟(chú) C. 蜷伏 (juǎn) 怅然(chàng) 懒惰(duò) 咕噜(lu) D. 诅骂(zǔ) 虐待(nüè) 忏悔(chàn) 安详(xiáng) 2.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 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 B. 我回家吃中饭,总看见它坐在铁门外边,一见我进门,便飞也似的跑进去了。 C. 我匆匆跑下去看,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D. 隐身在阳光隐约里的绿叶中,好像在等待着要捕捉什么似的。。 3.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 惩戒 悲楚 衔着 忘下断语 B. 蜷伏 辩护 酸辛 提心掉胆 C. 叮嘱 暴怒 乞丐 若有若无 D. 咕噜 安祥 凝望 畏罪潜逃 4. 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 它常常对鸟笼凝望着,也许是羡慕鸟儿的美丽,也许是感叹自己的悲惨经历和孤苦伶仃的生活…… B. 在不合理的社会中,弱小者总是饱尝着生活的艰辛,不受欢迎的人往往会成为案的牺牲品。 C. 每个学生都有创新的潜能,要激发这种潜能,就要看能否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D. 猫是一种大家都很熟悉的小动物,因为它非常惹人喜爱,所以很多家庭都养它。 5. 下列对课文《猫》内容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 A. 养猫是全文记叙的中心,作品围绕这个中心叙写了三个故事,每个故事都以养猫与亡失为线索展开,都有发生、发展和结局,具有相对完整性。 B. 郑振铎先生的《猫》巧妙地借物抒情,曲折地表达了作者对人类虐待动物的批判之情,从而让我们有了许多感悟。 C. 本文字里行间处处渗透着作者细腻而浓郁的感情。第一次养猫时,我 “微笑着” 看,得知小猫死讯时, “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 。 D. 在 “芙蓉鸟事件” 中,猫的含冤受屈与 “我” 的狂暴武断形成鲜明对比,这为后文写 “我” 的难过与后悔心情打下了基础,从而有力地凸显了中心。 6.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今天发试卷了,我的成绩不是很理想,担心被爸爸批评,提心吊胆了一整天。 B. 法网恢恢,疏而不漏,许多畏罪潜逃的人都被抓了回来。 C. 在事情没有调查清楚之前,我们不能妄下断语。 D. 为了不让下一代输在起跑线上,年轻的父母纷纷送孩子去练钢琴,学跆拳道,上英语兴趣班,真是费尽心思,无所不为。 二、课内品读 阅读课文《猫》中的选段,完成下题。 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白的,但并不好看,又很瘦。它伏着不去。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张妈把它拾了进来,每天给它饭吃。但大家都不喜欢它,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玩游,好像是具着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如此地,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它渐渐地肥胖了,但仍不活泼。大家在廊前晒太阳闲谈着时,它也常来蜷伏在母亲或三妹的足下。三妹有时也逗着它玩,但并没有像对前几只小猫那样感兴趣。有一天,它因夜里冷,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 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地伏着,吃得胖胖的。 这时,妻买了一对黄色的关蓉鸟来,挂在廊前,叫得很好听。妻常常叮嘱着张妈换水,加鸟粮,洗刷笼子。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妻道:“张妈,留心猫,它会吃鸟呢。” 张妈便跑来把猫捉了去。隔一会儿,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 一天,我下楼时,听见张妈在叫道:“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板上都是血。是什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