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整本书阅读 《红岩》 学校与本地红岩精神纪念馆携手举办青少年策展活动,同学们需深度研习《红岩》,从中挖掘展览素材,完成一系列策展任务,最终打造出“青春视角下的红岩精神”主题展览,让更多人借由展览领略红岩精神的魅力。 任务二:人物塑造,打造英雄展区 任务一:资料收集,筑牢展览根基 目 录 任务三:创意宣传,传递精神力量 任务四:艺术探秘,彰显文本魅力 任务一:资料收集,筑牢展览根基 学校与红岩精神纪念馆的策展活动需要丰富的资料支撑。作为策展人,需要深度挖掘关于《红岩》的基础信息,为本次展览筑牢根基。 第( )章 试拟标题_____ 我的发现和思考: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本章内容概述: (1)大致内容 罗广斌(1924—1967),重庆忠县现代作家,1948年入党并开展学运、统战与策反工作。同年9月因叛徒出卖被捕,囚于中美合作所渣滓洞、白公馆集中营。狱中坚持斗争,拒绝保释、不悔过,和难友一起秘密制作五星红旗,迎接解放。后策反看守,带领难友集体越狱成功。新中国成立后专事创作,代表作有《红岩》等。 (2)作者简介 杨益言(1925—2017),四川武胜现代作家。1944年入同济大学,因参加学生运动被开除。1948年8月被捕,囚于重庆中美合作所渣滓洞,重庆解放前夕获救。新中国成立后他在市委工作,后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还担任过文联委员、作协四川分会副主席,代表作有《秘密世界》《大后方》 等。 1948—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罗广斌与杨益言曾于1948年先后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并囚禁在重庆中美合作所渣滓洞集中营。他们亲历了那些惊心动魄的斗争生活,目睹了许多烈士为革命牺牲的壮烈场面。 建国后,为对青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罗广斌、杨益言在叙写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与概括,创作了这部长篇小说《红岩》。 (3)写作背景 象征革命精神与烈士鲜血 (4)理解书名 关联故事发生地点 凸显环境的残酷与革命者的不屈 象征革命根基的稳固,预示革命胜利的必然 任务二:人物塑造,打造英雄展区 本次策展活动中,英雄展区至关重要。我们需要深入剖析《红岩》里的英雄形象,挖掘他们的精神特质,用我们的理解与创作,建立属于英雄的“人物档案卡”。 人物档案卡 姓名: 身份: 相关情节: 性格特点: 地点 共产党人 国民党反动派 川东特委、重庆市委、沙磁区委 李敬原、江姐 国民党西南长官公署第二处 徐鹏飞、朱介、郑克昌 长江兵工厂总厂附属配修厂 余新江、肖师傅、成岗 重庆大学 华为、成瑶 魏吉伯、黎纪纲 地点 共产党人 国民党反动派 渣滓洞 许云峰、江姐、孙明霞、刘思扬、龙光华、丁长发、老大哥、余新江 特务队长、“猩猩”、“狗熊” 白公馆 齐晓轩、老袁、胡浩、小萝卜头、华子良、成岗、许云峰 杨进兴、陆清 华蓥山纵队 双枪老太婆 续表 渣滓洞的牢房内,昏暗潮湿,空气里弥漫着腐朽与绝望的气息。然而,这天一则振奋人心的消息如闪电般在难友间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江姐双手紧紧攥着那封辗转送来、透露新中国诞生消息的信件,泪水夺眶而出。她迅速将喜讯告知同牢战友,刹那间,狭小牢房被激动情绪点燃,大家相拥而泣,轻声却热烈地欢呼:“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 信念坚定、意志顽强 片段一 环境恶劣 动作、神态、语言描写 激动、自豪 “你说不说?到底说不说?” 传来特务绝望的狂叫,混合着恐怖的狞笑。接着渣滓洞又坠入死一般的沉寂中。 听得清一个庄重无畏的声音在静寂中回答: ———上级的姓名、住址,我知道。下级的姓名、住址,我也知道……这些都是我们党的秘密,你们休想从我口中得到任何材料!” ———… 一根,两根!竹签 ... ...